这一周事情很多,而能给人造成压力的,往往是逼近的deadline和无法预测的结果。为了周日就要启动的活动,晚上果断cancel了周末的六节英语课。写到这里我问自己,为啥出现了俩英文单词?答:你不能不让我装逼。
回头想了一下,这一周都是晚上9点多离开公司,而我自从一年前加班加瘦了差不多10斤,然后到现在都还没有补回来丢掉的肉之后,好像还是头一回又这么拼。问自己为啥?答:你不能不让我“犯贱”。是啊,总有些时候,为了不让自己失望,心甘情愿地坐在那里,去试着再多做些努力。
但,我并不希望又一次养成加班的习惯。人不能“痴”,要能够随时跳出所处的任务环境。太用力了就会“自嗨”。最可怕的是远离了所服务的用户。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单纯地做一个观众。
这一个月,很佩服goumicky。整个活动筹备过程中,太多事情都是她负责联系、沟通、跟进、落实。在被逼疯的路上,她只是在朋友圈发了条:过了下周,就不用再这么苦逼了。然后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情。其实,90后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相反,很多敢做梦的孩子,把“人生阅历丰富”的大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虽然,更多的孩子还都在发粪涂墙的路上。
某天翻文章的时候,看到一篇飞行员语录,第一句话印象深刻:当你混乱时,请保持高度,因为没有人会和天空相撞。很多人在面对压力时,会搞得一团糟。看着deadline距离很近的待处理事项ABCD,心里毛躁得很,做着A想着B,C弄了一半不放心D,结果每个都潦草了事。所以,人真的要学会抽离。从压力中抽离,从痴迷中抽离,从一切可能迷失自我的情境中抽离。包括从“深爱”中抽离。
心理学说,人有两个“我”,一个是理智的“我”,负责监控非理智的“我”。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在“理智我”的监控下表现得体,但遇到紧张、压力、愤怒时,“理智我”就会停止工作,我们就会失态。“吾日三省吾身”,大概就是每天都要给“理智我”扎三针,以免其擅离职守。
除了书架上的两排书,书桌上也堆了厚厚一沓。最近看的几本书都很喜欢,然后发现,不管手机阅读app再怎么智能,要想获取系统的知识、可靠的方法,还是要靠书籍。而且,忙到没有头绪的时候看会儿书,往往会豁然开朗。杨绛先生不是说了:年轻人,痛苦是因为你想得太多,但书读得太少。
我手机装过很多软件,每个都声称自己能通过数据做到“个性化”。文章、视频、衣服、鞋子,全都能根据我点过的赞、分过的享、收过的藏、下过的单智能推荐给我。刚开始很欣喜,没过几天就厌倦了:天天给我推大同小异的东西,你无不无聊啊!
看书很让人欣喜。多数书都很少有插图,在纸质世界里,并没有“无图无真相”这种说法,文字的魅力本来就是让你通过阅读想象出你没经历过的世界,自身变得丰富。看书的时候,脑袋里会同步播放电影。因为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不同,想象力不同,所以,一千个人眼里,才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互联网阅读就不同了,没图人家不看,说是只看字太累,文章太长也不爱看。所以我们被很多PS的美图骗到各地旅游,然后在人潮中满头大汗地来张自拍,磨皮美白上传社交网站数赞赞。其实,很容易厌烦。
工作写文案的时候,总要反复阅读,把重点的字眼、句子标粗加大,达到醒目的效果。没办法,人家说打开一篇文章会不会看完取决于前三秒,那我只能让你在匆忙中迅速捕捉到我的重要信息。但,在这里写作文就不用这样了吧。听说,好文章有两种,一种用心,一种用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