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展时节开封行
2016-11-10 09:29
说起开封,我并不陌生,但以往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无论拜包公,观铁塔,还是赏菊花,登龙亭……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此次开封之行,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惬意放松。因为有土生土长的老开封友人梅陪同,逛夜市,赏晚景,不必星夜兼程往家赶,羊尾铺自家安静舒适的小楼里,饮酒畅谈,放飞心情。
以前基本都是一日游,龙亭铁塔天波杨府几个景点的行行重行行,黄家包子的招牌处处飘扬,真假李逵难辨雌雄。这一次因为有老开封导航指正,不用担心迷路或者吃的包子不正宗,放慢脚步,悠哉悠哉,淡定从容,触摸七朝古都的每寸肌肤,细细寻觅千年历史烟尘中渐行渐远的萍踪侠影。
各大景区菊展如火如荼正繁盛,游人如织,车如流水马如龙,绚丽的菊花被搭建成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从全省甚至全国涌来的游人,摆出各种姿势与菊花合影,希望能将菊花的傲霜风骨姹紫嫣红锁定,定格成美丽的永恒。
我们没有随着人流,涌入菊展的各大景区,看人头攒动,只是在龙亭门口拍摄几张显示菊花节举办字样的远景,避开趋之若鹜摩肩接踵,我们沿着大宋御河蜿蜒的河岸,轻轻的漫步,随意率性,开阔天空,谈笑风生。秋阳温煦,碧水长空,买一块开封小吃煎年糕,择一块岸边石休憩坐定,眺望着远处烟波浩渺中龙亭巍峨的身影,听着天波杨府传来的满门忠烈杨家将,耿耿忠心报国杀敌的音乐声,与朋友一起翻阅她在龙亭湖畔度过的童年剪影:西湖断桥翰林院跑步晨练,杨家湖里冬天滑冰夏天洗衣嬉水游泳,开封大学诗歌朗诵社团里第一次青涩的怦然心动,汪国真的诗歌,席慕容的“青春远行”,岁月光影,往事随风。在天波杨府北大门,友人指着对面的小胡同:依稀记得当年的他就住在这个小巷中……听着友人充满深情的回忆,感觉自己第一次零距离的走近开封这座遥远的历史名城。踏着她青春的脚步,回溯她原本平淡波澜不惊的前三十四年的人生。
倦了,累了,索性脱了鞋,穿着袜子的脚放在石头 上,凉意顿时从脚底慢慢往上升,背上是暖暖的秋阳抚摸其暖融融。此次开封之行给我温润温和的感觉,没有别的景区汲汲于营利的粗野与急功近利的暴戾行径。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贵族,眉宇间依稀有非凡的器宇轩昂,又像一位须发飘飘的历史老人,目光睿智慈爱安详。丰厚的历史积淀,让这里的每个开封的人,都成了历史的传承和讲述者。推着小车兜售各种小吃刀枪棍棒各种小玩意儿的开封市民,在温煦的阳光下晒着暖休着闲,偶尔传来一声有韵味的叫卖声,也成为这七朝古都遍地历史古迹中的一景。买了麦芽糖想找个地方坐坐,那买糖的妇女赶紧指着东边说,那里有几块石头,特别舒服。在“凤凰来仪”菊花雕塑前照相,刚刚照过离开的那个妇女一边往三轮车上坐一边说:再往边上站站,这边脸上有阳光,脸上没有黑影。黄包车是开封旅游一景。梅子骑上拍照,车夫也站在旁边配合当随从;麦芽糖像拽拉面一样拽很长,梅子也上前一试,摊主愉快的让位给我们拍照摄影。总之感觉开封这个城市就像我们河南人一样实在厚道重义轻利重感情。
夜幕降临,大宋御河两岸光影迷离霓虹闪烁歌舞升平,岳母刺字的灯光剪影,桥栏石壁上精美的石雕故事,排箫老人吹奏的古韵声声;霓虹灯影里袅娜的垂柳依依,芦苇荷叶在岸边轻轻摇动,桨声灯影里,回荡着千年大宋的曼歌舞影。悠然惬意令人怀恋欲罢不能。载满游人的画舫在河中疾驰而行,船头击水,将岸边亭台楼阁的水中倒影打破,层层涟漪将变了形的河中美景绵延到远处黑暗中,曲折回廊的岸边小型舞台,正有古装歌舞表演,一曲男声独唱正暗合了眼前此情此景: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友人的妈妈今年74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开封,初次相见感觉是一位寻常的汴京市民老太,头戴毛线织成的暗红色帽子,沟壑纵横的脸上总是泛着温暖慈爱的笑容。梅说老太太一生含辛茹苦,将四个孩子养大成人成家立业,按理说不必奔波劳碌尽可以甘之如饴安度余生。但老人仍然坚持独自居住在包公湖不远的三十平方的低矮狭小的旧房内,平日骑着电动三轮到龙亭景区樊楼南边一个固定的地方买薄荷糖,一天几十上百的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那天我们坐公交恰好经过妈妈的摊位旁,梅子使劲拍打着车门试图跟妈妈打个招呼,可惜市井之声太过嘈杂,妈妈雕塑一般守护着自己的摊位,眼睛定定的望着远方熙熙攘攘的游人,白发起舞飞散在风中……
梅子说她的妈妈是60年代的高中毕业生,那时候要全县支农,整班学生都下放农村,一生务农。我问她的同学有没有回到市里或者从商从政,老人说据她所知大部分一辈子都在务农。她本人一个六十年代的高中生也是在开封运输公司拉架子车,做了一辈子的装卸工。老人的经历让人震撼,个人命运真是与时代密切相关,不是亲眼所见亲耳聆听,谁也想不到这个普通的老人竟然有着这样多舛的一生。
西寺桥畔西司夜市是开封著名的小吃街一景,高吆低喝、悠扬婉转的叫卖声和餐具的碰击声,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夜市小吃的品种繁多,味道各异,有老开封人喜欢的黄焖鱼、馄饨、羊肉炕馍、鸭血汤、羊双肠、火烧夹羊肉、油茶、豆沫、胡辣汤,也有年青人喜爱的杏仁茶、八宝粥、冰糖红梨、花生糕等。夜市上的凉粉摊很多,“老开封们”吃凉粉颇有讲究,红薯粉、绿豆粉做成的凉粉,切成薄片,加入豆酱和辣椒,若炒得不黄不焦,他们是不会满意的。品尝过开封炒凉粉的游客曾说:“不吃开封的炒凉粉,就等于没有来开封”。夜市上的小笼包子,是开封人特别钟爱的食品,它灌汤流油、甜而不腻,味道可以和天津狗不理包子相貔美。
除开封传统风味小吃外,还有全国各地的名吃特产。名目繁多的小吃让人眼花缭乱,各种美味佳肴香气扑鼻,热气腾腾。想吃炒凉粉,新烙的开封烧饼焦黄焦黄的也让人怦然心动,梅子喜欢吃宫廷杏仁茶,老妈妈要了一碗热乎乎的油泼面,我刚买了俩羊肉火烧在等,身边经过一辆三轮车,“碗蒸豆腐脑”的吆喝蓦然响起,我转身看时,三轮车已经将要消失在熙熙攘攘的食客游人中,自从高唐的豆腐脑吃过后,碗蒸豆腐脑独特的香味已经植根心中,在郑州搜过大众点评,工人街,开元路,西三环……好像都有,但是因为在市里路难行,一直没有去吃成。十几年前在新乡卫北市场有一家,老板是个年轻小伙子戴着眼镜……说不出来的缘由,对碗蒸豆腐脑这么情有独钟。我绕过摩肩接踵的人群,曲曲折折追上骑三轮车的老汉,要了一碗豆腐脑,特意叮嘱多放咸水,本人口味比较重。
梅子的家在开封东郊羊尾铺,羊尾铺?这名字丰富就有沧桑的历史,不同凡众。梅子大学毕业曾经在这里的炼锌厂工作十几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这里了,如今却是人去楼空,厂房破败,蛛丝缠绕屋顶。国有资产流失,工人四散谋生。梅子也考研到郑州工作,开启35岁之后新的画卷人生。这里的房子就是梅子当初在此工作时分配的宿舍,前两年才翻新成两层小楼,家具厨具齐全,却无人居住,只有妈妈偶尔来看看打扫打扫卫生。二楼开窗就是建于30年代的开封总修院。门头上方赫然入目的十字架,令人想到电影里那些身着长袍的主教们,庄严肃穆安静前行。如今破败的瓦砾废墟上,被附近留守的工友开垦成一方方蔬菜地,绿莹莹的植物绽放着生命的力量与律动。
河南总修院建于1930年,是一所培养中国神职人员的高级宗教院校。总修院是一座平面呈椭圆型的环形两层楼房,大小房间共有190间,楼房为中西结合式砖木及砖混结构的建筑,所用的房瓦皆为灰色筒瓦。楼的上下二层均有宽约3米的外走廊围绕全楼。整座建筑南北对称,造型庄重大方,气势宏大,装饰细腻精巧,色调素雅,做工考究。整座修院建筑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是一组不可多得的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成功范例。顾长卫的《孔雀》《鸡犬不宁》都曾在此取景。
开封其他的热门旅游景区其实都很一般,人造仿古的迹象太浓!而唯独这个地方让人感觉不虚此行。院里杂草丛生,建筑破败得挺严重。行走在厚厚的尘土瓦砾中,一种接近原始的安静,让人震撼震惊:古老的建筑,虽然尘满面鬓如霜,但依然掩盖不了当年的精美灿烂辉煌。八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精美只剩下了隐约的旧痕,灰色的砖瓦书写着时光的沉闷与冗长。我在楼下看着它当年的华贵与大方,时光日时,光影挪动,不经意的回眸,又岂是无情或是有情能说的懂,说的清?
楼上,栏杆残破,皴裂的没有芳华,只有无奈与狰狞,如褪色的青春懵懂。挑檐的屋顶角上,干枯的茅草在风中摇动,偌大的庭院里是杂乱的苗圃与小径,垃圾一堆堆一丛丛,一个石榴悬挂在落光了叶子的枝桠间,孤零零。东北角还有几户居民没有搬走,谁家的的水管没有拧紧,滴答滴答的水声愈发的衬托出院里的幽静。好多的窗和门被粗糙的红砖堵着,像唐代雍容的贵妇,被人披上一件现代的尼龙斗篷,一切辉煌都被贫穷粗鲁抹平。无奈还是心痛?
两位老人院中伺弄蔬菜,一问,原来是梅子同事,梅子走后厂子如何破败被蛀虫蛀空,围绕这个话题,旧友新朋站在院子里时而扼腕时而叹息时而感慨丛生。置身其中,我也感觉自己一脚踏进厚重的历史中,偌大的院,仿佛只有我一个人的脚步声,笃笃笃,咚咚咚。我已经表达不出那种安静至极给人的撼动。它凄凉破败,爬山虎之类绿色藤蔓植物爬满窗棂,绿色的丝瓜垂吊在屋檐下的回廊中,被岁月剥蚀的圆柱子上斑驳的红,被厚厚尘土覆盖的木楼梯,历经80多年风雨沧桑,依然我自岿然不动,漫步其中,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强大的庄严与安静。依稀中,好像看到了电影《孔雀》中一家人围坐在小饭桌周围吃饭吃西瓜的镜头。从楼上透过垂挂碧绿小丝瓜的叶子缝隙往下张望,仿佛看到雨中一家人在院子里做蜂窝煤的场景,胖子在院中学骑车的喊叫声……梅子说她一进厂就在这个总修院一进大门的右边门洞,当时陆续先后住进一二十个大学生,大家在这里欢笑歌唱青春飞扬,度过一段壮怀激烈的青春岁月。如今曾经留下美好回忆的小房子,被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扣着,隔着门缝只看见尘土颗粒在屋顶斜射进的一束阳光中飞扬舞动。
菊展时节开封行 菊展时节开封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