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和一个老板谈他们公司的架构,他想搭建防火墙,把现有业务和未来想从事的分开,另外也是为了一定程度上降低和目前合伙人的深度联结。目前他们现有的业务在这个大环境下,说实在的还是不错的,几个合伙人同心协力都在努力朝目标奔。老板觉得这个航道越来越窄,需要重新找新的方向,这几年一直在不停的投资中,可惜的是亏得多几乎没有赚。
守拙,动词,指以拙自安,不用机巧与世周旋。古时候指士大夫拒绝出仕,清贫自守。
为什么在这个赛道上可以,到另外的行业就不行了呢?因为目前他们的主营业务是耕耘了几十年的,虽然时代飞速变化,但是行业的本质没有变;而进入的其他行业整个运营模式完全不一样,原有的经验不能复制过去,想用同样的技巧是行不通的。
大智若愚,大巧如拙,我的解读是他们有一个底层的相同的逻辑,只是表象不一样。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们都盼望着有个统一的一在支撑我们,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个人认为是多元的,相同的运行规律不存在,我们需要的依然是要专精。
我问老板新的投资方向是什么,说不定我们也能参与;老板说上次那个项目你们就没有参加啊,巴拉巴拉一番,后来可能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说这个亏得太厉害了,自己完全不懂,当时就是看着别人赚钱赚得哗哗的,所以跟风投。老板资金雄厚有底气,可以多试验多尝试;而我只能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努力,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策略选择,没有对错,只关乎合适与否。如果有捷径谁不愿意走捷径呢?比如企业没有增长哪里来的发展?但是我反感的是一切为了增长,而不能有其他的可能。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放水4万亿,很多有先见的踏上了时代的红利而走上了致富之路。富裕不是错,错的是以为是自己的能力,然后浪潮退下的时候就知道有多少人在裸泳了。
在现在这个疫情能源危机的时候,我们在追求增长的时候,也要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夯实,需要守拙,先活下来。如何守拙呢?和菜头老师给了三个假设:
1.预先假设自己不是全知全能;
2.预先假设自己看别人如何做并不能真的看懂;
3.假设别人的成功只是个现象,而现象的基础却少有人能够看到。
关键还是认识自己,节制欲望。当机会减少的时候,再去思考机会成本,自己就会变成那个成本。而无论机会多或者少,守拙可以抹平其中的差异,因为每次只需要做一件事就好,于是成本就是收获。
所以我给自己定的都是五年起步的目标,在这个阶段里,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去走,即便最后达不成目标,在途中也有收获。就像之前走川藏线一样,慢即是快。慢慢来,把当下的事情做好,也许美好自会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