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找不回来了
那是很久了,我们家住德仁里的一个小院里,据说这里是李鸿章家族的家产,解放后统统“充公”了。据老一辈讲叫什么“里”的房子,都是“李”家的置产。离我们家这不太远的,还有“集益里、顺良里、美仁里”,我家住的德仁里24号是一幢二层小楼的独门独院,住了6户人家,还有个三、四十平米的小院子,二层的小楼上是木板墙和衫木地板,楼下三间房是当年商家的仑库隔出的,有一间房作为公用厨房,后来房管所在小院里盖了间厨房,那间公共厨房又分给了一户人家居住。
从门前狭窄的德仁里小巷走出去,往东不远处是公安街,芜湖市当年最上规模的大菜市,那时不许有”资本主义尾巴”,不允许小商贩,买卖全部都集中在公安街菜场里,天不亮排队购买蔬菜的居民,吵得熙熙攘攘;往北出门穿巷道不远处就是当年芜湖市最热闹的新芜路,那里的有当年芜湖最豪华的“人民电影院”,“人民电影院”的背后就是德仁里,当年我们就学的新芜路第一小学就在人民电影院的对面;往西不远处就是芜湖市以前生意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名日“老横街、新横街”、“进宝街”,这“新老”横竖勾弯的小巷连着小巷恰似迷宫,小偷入内是逃不了的;往南就是河沿上(青弋江)的寺码头、宝塔根,酷暑我们小伙伴悄悄地瞒着大人去河里浪击飞舟,这“河神”每年隔三差五地会找些人来“祭神”,所以我们屡屡遭到家长的“追杀”。
离我们家不远处有个“东狱庙”,说是庙其实寺庙早就不复存在了,被芜湖市新华印刷厂作为车间了,“东狱庙”门前有一口井,据说此井有好几百年了,这口井给我们带来不少故事,这口井边一年四季附近的居民淘米洗菜、捶洗衣服的人流不息,“张家长李家短”的情趣故事就从这里传播开来。炎炎的夏日,大地如蒸笼般的炙热,“东狱庙”的井水透心凉,我们偶尓买个西瓜,放在篮子里,系上一根绳子,慢慢地放入井里,我们在井边守候一些时间,再小心翼翼地把装有西瓜的篮子给吊上来。透心凉的西瓜,甭提多爽啦!
黄昏时分,大人们都下班了,巷道里可热闹了,家家户户按俗成自定的,搬出凉床和小桌椅,再从”东狱庙”的井里打水浇地抹凉床,有人赤膊上阵摆上一碟花生米、小菜,喝上“山芋干酒”了,我们小孩开始“疯”了,还没“疯”够,大人们端出各家的饭菜,摆上凉床上、小桌上,就喊开了“吃饭喽!吃饭喽”,张家或李家烧了什么好菜,会相互地拣些给别家的孩子尝尝心。
夜晚降临,我们又开始“躲猫猫”闹开了,“疯”得满身大汗,大人们骂开了,洗过澡后,我们躺在凉床上,要幺听大人讲故事,要幺数星星……
日子移星转月,德仁里在城市建设中消失了,左邻右舍也都住进了过去羡慕的钢筋水泥的大楼里,这炎炎酷暑都躲在家里吹空调享受舒服,这单元楼里的哪家归哪户,姓什名谁都互不知晓,那个几十年前的自然和谐温存的巷道小院的岁月,再也找不回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