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在疫情的冲击下,似乎失了序。
不管怎么样,读书不会停。越是外界纷乱,越是需要内心的安定。
而内心的安定,就靠读书给。
31号晚上熬夜两小时读完了《活着》,代入很深,很悲催。决定暂时不看小说了,这情感一时难以消化。
1号在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前就翻开了,同时翻开了好多书,每天根据心情决定读哪一本。
夜里读了半本《5%的改变》,下一期,即1月6号开营的第30期写作疗愈群会共读这一本。樊登和李松蔚的对话周六上线,我当作催眠曲听了三遍了。
2号,就是今天,也在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有一段特别喜欢,一定要分享给大家。
尽管我们使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思维,可是,思考和表达并不总是一前一后。有些时候,我们的思维会因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之一)而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恰当而又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一旦明白个中道理,我们就会发现,
语言就是一个便宜(甚至免费)而又有效的辅助工具。
以下一些句式最好经常使用,因为它们特别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因为……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这些句式看起来简单,却往往能带来不同凡响的思考结果。
举例说明第一句,我在给伙伴做心理辅导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个心理困扰的点,就是“我对***的行为很生气,但是ta过去帮助我很多,我又不该生气,我应该感恩呀,我怎么能生气呢?”
然后我说:“感恩是一回事,生气是另一回事,我们能不能分开做呢?”
然后当事人豁然开朗,不纠结,不痛苦,就知道事情该怎么处理了。
这个思维区分,帮助了很多人。也帮助我获得了“包容度高”的美誉。其实就是李笑来说的这个思维方式,两件事不混为一谈,分开处理。这样当事人的感恩得到了认可,安放,生气也得到了看见,允许,安放。于是当事人就能够对同一个对象同时容纳两种(看起来)相反的情感,而不妨碍他行为处事。
你学会了吗?
欢迎留言区评论。
新年已来,新年将面临更大挑战,让我们借助读书和写作,喂养精神,安定心灵,让每一步走的更踏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