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738502/a90b388fb9b9f1b4.jpg)
去年,有个法国人出版了一本书,讲述了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如何诞生,人们是如何变成消费者的。
当我们还只是知道消费这个概念和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是消费者的事实时,有人已经把消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抽丝剥茧捋得清清楚楚。
这本书看了会让人变得清醒,至少相对于从前的自己会相对理智一点。
消费这件事贯穿我们的一生,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消费真的是好处太多,可以满足需求,不开心的时候,买点喜欢的东西还能舒缓心情,消费使人快乐…但消费也有两极,它会给人带来苦恼,有人购物成瘾,任何问题都靠购物解决。
有人不想被消费主义裹挟,干脆拒绝消费,这又让旁人不能理解。
大部分人都是买了又后悔,不买又不舒畅,他们喜欢把冲动消费的罪名算在自己头上,却没有看到幕后消费主义的操纵之手。
这本书讲述了消费背后不为人知的很多事实,别太自责,消费主义演进的历史就是商品越来越多。主流文化通过各种杂志和媒体大肆宣扬它的好处,让人变得自恋和有强烈的展示欲望,特别是以为自己拥有的某些符号和特点就能出众,一方面它又尽全力忽略和掩盖一切毒副作用。
买的永远不如卖的聪明。当我们沉沦于商品时,所谓的货比三家不过是面对一个接一个精明的商家。只要成交,他们总能赚到利润。甚至只要你到场或只看他们的广告,就会埋下想要购买的种子。不买不可能,怎么建立最为底层的消费观,理性购买。
分清楚哪些是必要,哪些是想要才能做出合理的消费决策。
商品不断更新,时尚瞬息万变,《嘉人》杂志这样写道:“我们永远在更新,生活中,每个月都有新鲜的事物出现,我们会时刻告诉人们又该换帽子了,该换花束和果盘了。”
外部总有声音传来说我们不够完美,引发我们想要改变的焦虑。细想除了生活必需以外,购买其它的商品似乎是满足了一个接一个的欲望。
为了避免听到更多消费诱导,干脆把不常用的购物软件卸载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据说现在在小红书上,还出现了一个不买年的挑战。也就是这一年里,任何东西,非刚需不购入。
这个挑战的确很挑战,因为执行它意味着通过购物犒劳自己那一点点快乐给剥夺了。如此这般,对于有些人,可能要重新定义哪些东西才是刚需了。
作者说,在过去的旧时代,阶级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大部分身份,而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身份既不是继承的,也不是规定的,人们可以通过消费来‘发明’自己的身份”。
意思是像贵族一般的打扮也能变得高贵起来,这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物欲,但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效果还加倍消耗自己的金钱。
当然,有时也不用刻意克制自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让欲望膨胀一会,再看它泄气。
比如添置换季衣物,我的做法是成批买回试用,最终挑选质地和款式都符合自己心意的几件,其余的退掉。如此一来,一个季节不再鼓捣,平时也不浏览购物软件,而不是心里挂个事,有事没事总想买点什么。
这样的做法,就是一次性把同一类型的事情做完,不再占用别的时间来处理。个人以为,不管是从时间还是精力上来讲都是性价比极高的体验。
作者有个结论很真实,却让人听了不舒服。
他说消费自由不过是全球化世界中一小部分精英所行使的特权。很明显,这对普罗大众并不适用。
“所谓资本主义赋予人们的自由其实对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存在的。”
由于那些劳动力、工作和生产世界离人们较为遥远,造成了“结构性缺席”,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全世界都持有同一种价值观,全世界都过着资产阶级的生活。对消费者自由的赞美其实是对生产的视而不见。
于是,一部分人为生产所困,另一部分人则拼命消费。
要尽量去做为生产所困那拨人,别被商品奴役和掏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