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病理化”的诊断模式是“只见病,不见人”

“病理化”的诊断模式是“只见病,不见人”

作者: 刘群利 | 来源:发表于2020-09-10 17:41 被阅读0次

  今天早上醒来下床的那一瞬间有点头晕的感觉,我坐在床边稍等一会下床。此时意识到是头部供血不足,这两天略感颈椎有些不适,先给自己诊断是头部供血不足。方案是下床量了一下血压正常,给自己做了脖子的按摩,贴了膏药,准备去医院看看。这是生理得病后,自己一般的处理方法。

  在心理诊断方面,老师的心理观点提到“病理化”的诊断模式是“只见病,

不见人”,这个观点是:人类对自身异常行为的观察与矫治的尝试贯穿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意义。到了近代,心理治疗发展成为专业体系,其中描述人类心理异常的病理词汇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庞大,以至于形成一种过于强调诊断的治疗模式。这种治疗模式从“病”的角度看人,用“病理”的眼光看人,把生命看做“病的载体”,如同“一辆装载许多问题的车”。这种“病理化”的诊断模式,并不是从“人”身上卸载问题,反而给“人”贴上更多各样的病理标签儿,以至于形成“只见病,不见人”的情况,在这种治疗模式之下,求助者会不自觉被套上一种“患者角色”陷入“病的体验”,感受不到被尊重,也不能主动调动自身内在的力量。渐渐丧失改变的动机,久而久之,他会被动的接受药物治疗和家人的保护,越来越成为一个“病人”,越来越失掉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治疗的目标不是让人成为一个成长的人,而成为一个在控制之下的人,这种治疗的目标似乎是控制“病”并实际上控制了“人”。

  学习了这个观点,在以后的咨询中切记不要给“人”乱贴标签,这种标签化的诊断模式,会让当事人陷入“患者角色”而不能自拔。真正的心理治疗是成长性的治疗,相信人具有成长的渴望与力量,并且帮助他们去发现确认,充分使用生命的潜能,突破“病”的阻碍,坚持成长成为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病理化”的诊断模式是“只见病,不见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ye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