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管理实践
管理人员从冗余到精干的探索与实践

管理人员从冗余到精干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管理顾问王荣增 | 来源:发表于2024-09-07 23:22 被阅读0次

    如果说有些企业偶尔还只是抱怨或吐槽公司内部人员冗余,最多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的事,大家都知道公司人员冗余,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没有想过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次,我在内地一家国有企业调研,问某部门负责人,他们部门有多少人,这位部门负责人很“礼貌”地回复我说:“王老师,您问得不对,您应该问‘我们部门干活的有多少人?’”他进一步解释说,他们部门有10个人,但是真正干活的,他作为部门负责人能够“使唤”得动的连他自己在内是6个人……而当下,很多企业不得不正视人员冗余问题了,用一位国企高管和我讲的话是“家境已经不允许我们再养更多的‘闲人’”了。

    本周,我到厦门拜访一家细分行业内很有影响力的企业,这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刚挂牌上市,实际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辗转找到他们董事长,预约前去拜访,很顺利地约到了董事长时间,过去拜访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侧面了解了这家企业的情况,应该说各项数据都还挺不错的,但是当我和董事长及其他几位高管交流下来,发现他们当面实际上非常艰难,我甚至没能从几位高管脸上看到一丝一毫的刚上市带来的兴奋劲,反而是满满的焦虑。

    今年年初,公司本部近1000人,职能管理人员100余人,当时领导层并不觉得管理人员冗余。截至上月底,因业务受到较大冲击,本部人员缩减到600余人,而实际上职能管理人员仍然还有近100人,少了的几个也仅是上半年退休的人员。这时,客户领导层一致认为职能管理人员太多,按我通常讲的1:7的“官兵比”,我觉得也基本合理,但客户进一步解释说,他们各业务板块仍然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所以这个比例肯定是高了,也就是说管理公司整体管理人员占比过高,最直观的感受是1000人的时候,是100人,现在600人,还是100人,在公司不景气的背景下,显然不能接受,他们想要把冗余的人员裁掉。他们问我怎么操作?

    结合我的经验,我给出了三步走的建议:

    第一步,定岗定责定编。要明确公司管理部门到底要承担和履行哪些职能?据我的观察,很多企业这块的工作是很模糊的,而且在过去环境好的时候,很多公司管理部门实际只是在从事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专业性偏弱。在明确管理部门职责的基础上,明确需要设置哪些岗位,每个岗位分别承担怎么的职责,以及更进一步明确各岗位的编制数量。

    这里面,一是要根据公司的发展方向、业务布局、行业案例、同行企业数据以及公司过往的历史情况来梳理,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员严重不足。这是一项很琐碎也很麻烦的工作,如果实在没招,也可以做工作量分析,由人力资源部门或第三方公司对每个人、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做分析。

    第二步,定员--岗位套改。在定岗定责定编的基础上,要将每个岗位按编制选好具体人,编制可以选满,也可以有空缺。以前文提到的公司为例,假如目前是100人,定编后是70,那就意味着至少有30人是不是能继续在公司承担管理工作。通常有两种方式实现这一目标,一是竞聘上岗,所有人员全体起立,通过竞聘的方式双向选择。另一种方式是按条件套改,这是我们在给国有企业做“三定”方案时常用的方法,归结起来六个字“硬条件+软实力”,通过积分的方式,从高到底排序,按“定编”取比例。

    硬条件:通常包括学历、职称、工龄、注册资格、荣誉奖励等,这些因素通常是能够有效量化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按这些条件积分,这部分由人力资源部门直接计算得分。软实力。这主要指员工在一定时期内,如过去3年里整体的表现,包括具体的业绩表现(可直接采取过去3年的业绩考核结果)、工作态度、协同配合、工作能力(参与的项目情况等),这部分要由员工的直接上级来评分,有一定的弹性和操作空间,为避免主观太强,上级的压力太大。一是要有一定的规则,并且规则要在员工内部共识,二是评价时除了部门负责人外,部门其他的管理者或公司分管领导要一并参与。

    第三步,建立“人才池”。通过前两步工作,势必有一些人会失去原来的岗位,据我的观察,很多管理者是很欢迎有这样一个工具的,过去对那些躺平不干活的员工,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通常只能抱怨一下,往往也不能拿这些人怎么样,按第二步的方法后,他们有了一个管理的工具,能够按自己的标准要求自己团队的人员。问题的关键来了,冗余出来的人怎么办?基于国企业不能轻易开除员工的要求,我们通常会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分流:

    一是留在人才池。薪酬标准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或只发放原岗位固定工资,无绩效;

    二是提前退休/提前离岗。对于符合条件的人员可协助办理提前退休或离岗。其一,提前退休:工作年限满2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小于5年(含5年),本人自愿申请,经批准可以提前退休。其二,提前离岗: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或工龄25年以上的人员,如本人自愿,经组织批准,可以提前离岗。

    三是市场化退出,按相关法律规定给予协商给予补充,通常补偿标准是N+1,最高为12个月,以上补偿须协商完成,若协商不成,员工可主张要求2N赔偿。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在员工知识水平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企业不必想着不花钱让员工主动辞职,是高效和办法是按政策要求来,这点可以学学外企的做法。

    尽管当前环境下,很多企业解决人员冗余问题实属无奈,而事实上,一个运行健康、经营良好的企业,人员冗余始终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值得每一位管理者在每个时期关注和重视(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管理人员从冗余到精干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ys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