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回来,女儿缠着我给她念书,一口气念了半个小时。从百科全书到成语故事,从漫画故事到人生第一课,念完最后一本顺手合上书说“好了念完了,今天念书到此结束”。
本以为今天念书就结束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放下女儿的书的同时拿起了自己的书翻了起来,女儿则三步并作两步去窗台了,因为她有在窗台玩的习惯,刚高好窗帘挡住了她,我就以为她在那一个人玩,自己在继续在看自己的书了。
三分钟后,妻子进入卧室叫了孩子的小名,孩子没答应,于是妻子便走到窗台那,发现孩子实在窗台上低声哭泣,看到妈妈过来,委屈的说:爸爸不给我念书。
而这一切,在听到孩子说话之前,我丝毫没有觉察到,原来孩子去窗台沉默和哭泣是在表达抗议和一种需求。
听到这委屈的声音,我赶紧说:来吧,爸爸再给你念。
孩子听到我要给她念书就像换了个人一样,马上开心的过来到我旁边,拿起了一本书塞到我手里。同时,带着委屈的感觉说:爸爸,你不尊重我,你不给我念书。
在三天以前,我们刚刚给孩子讲了什么是尊重,其中一条就是关心别人以及考虑别人的需求,而今天,女儿就学以致用,给了我一个不尊重她的宣判,的确,回想起来,刚才不念了的决定是我单方面做出来的,并没有和女儿一起商量,我直接宣布了结果和命令,在孩子看来,这大概就是对她的不尊重吧。
当然,现在我不想说尊重的问题,而是想说孩子通过沉默不语和哭泣想表达的需求。
沉默是一种态度。孩子可能通过沉默想表达自己对于结果的不认可,特别是面对比自己力量强大好多倍的大人时候,正面的反抗往往一无所获,那么孩子便会发展出一种侧面的反抗策略,不漏声色地去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反抗,这个形式可能是沉默可能是不配合可能是挑食,其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意识无法实现后的退而求其次的自我意识表达,在这个沉默的反抗中,孩子能感觉到自我意识的增强,能看到反抗行为带来的结果的变化,能看到给大人们造成的困扰,从而平衡掉自我意识无法实现和被忽略的失落感。
沉默是表达需求的方式。有的人擅长直接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有些人希望被人能猜到自己的需求,对于那些不擅长语言表达需求的人,沉默成为一个很好的方式,他们希望通过沉默的反常行为能让大人看到自己,从而发现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非常多见,因为从小,他们似乎就没有学会如何表达需求,基本上生活都是家长去猜测他们可能的需求,合理的巧妙的表达自己的需求本身就是一种需要练习的能力。
孩子的表达方式通常来讲有以下四种:语言,哭闹,暴力,沉迷。今天我家孩子选择了沉默,我不能说这种方式就不是好的,不可以的,但至少孩子再试图表达,只要表达,问题就一定能得到有效解决。
相比于不恰当的表达,不表达是更危险的那一种。我们几乎都知道,不向外表达就意味着向内压制,这种压制之后的长期多次积累最后可能会以极端的方式一次性大能量爆发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非常好的人突然之间会最一些极端的事情,我想,他们可能已经压抑了很久,只是在某一刻爆发出来了而已。
人们不喜欢吵架惧怕吵架,于是变的沉默了不说话了不沟通了。尤其是夫妻之间,不沟通才是最大的危险,吵架不过是一种激烈的沟通方式,不管形式上多么激励,内容上多么荒唐,总归他们还在尝试沟通,吵架总是能看到一些问题一些需求一些抱怨被表达出来的,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拯救。
不管怎么样,永远别放弃沟通,积极主动的沟通,尝试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要猜测,大部分的猜测都是基于立场进行的恶意揣测,而猜测也都倾向于从对方恶的一面自己高尚的一面去进行,得出对方是故意伤害自己的结论几乎是肯定的,因为猜测本身就已经有了立场。
我越理解语言的局限,越觉得需要加强沟通,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特别是对于家里人。如果长期的猜测一旦形成固化,那么开始的误解会变成抱怨,抱怨的积累和发酵就会变成仇恨,仇恨会悄悄地发芽,以各种隐秘的形式去表达出来,最后彼此之间维持某着体面,但却做着彼此伤害的事情,这是人性。
美德只能让表面上让人和谐美满,但无法让人性在最深处真正从善如流。不管美德在高处如何摇旗呐喊大声疾呼,人性终究在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做恶。
道德被人性俘获,成为其行走江湖的尚方宝剑,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深谙人性又懂得利用道德,人性和道德是普通人永远难以跨过去的两座大山,所以,我们都是普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