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追逐露天电影的年代

追逐露天电影的年代

作者: 大隐于仕 | 来源:发表于2024-04-05 08:54 被阅读0次

    现今,影像传播之迅捷真是令人目不暇接。不说别的,就说电影,中央电视台有专门的频道,每天都在放映一部又一部的国内国外的大片。很多网站上还可以把上百年的老电影下载来重新品味。而三十多年前,儿时的我,做梦也不会想到,会有一天坐在家里、行在旅途,不分昼夜、跨越时空都能看上电影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将近中期,我们那个远离县城一百多里路、远离公社也将近二十里路的小屯通了电,电灯片刻照亮了我们曾经暗淡的日子,屯子里的人们也因为电所带来的光明,曾经黑灯瞎火的文化生活顿时丰富了一些。电的通达,给庄稼人带来最新鲜的感受是电影的存在。毫不夸张的说,屯子里没有几个人此前看过电影,就连曾经到县里开过三级干部会议的贫农代表也只是在开会其间看过一次县里统一安排的电影,这使他回到屯子里很是荣耀,走路都背着双手、大摇大摆起来。人们听到他的描绘,知道了电影那玩意他妈的比驴皮影画面要大的多,要好看的多,那里面的人他妈的跟真人一样,事儿和真事一样。

    那时,全公社有二十多个大队,有一百多个生产队,却只有一个电影放映队。电影放映队也只有一台又老又破的放映机,只一个放映员。放映员每个生产队一天一场地轮流放映,每年每个生产队也只能轮上一两场。加之,县里电影公司供应的片源也不是很充足,时常断档;再加上有的生产队距离公社很远,去一次得两、三天,放映员再休节假日,如果那台老而破的放映机再偶尔趴窝几天,如此这般,轮到每个生产队、每个自然屯,广大贫下中农一年下来能看上一场电影那真的就是不错不错十分不错的了。

    春种前、秋收后,天气不凉不热,没有了蚊蠓的叮咬,农事也散淡了,是乡下看电影的最佳时期。

    但是,这个看电影的最佳时期,也是各个生产队争夺看电影的最激烈的时期。我们那个生产队的队长是个“老本本”,不知道动动心思在春种前、秋收后这些最佳季节去请公社放映员来我们这个生产队放电影,只是按部就班的等着公社电影站按排号到我们这里来放映。

    不知公社电影放映站是怎么排的,我们这个生产队不但一年都很难轮上一场电影,即使是轮上,也大多是在忙种、忙铲、忙趟、忙收的当口,或者是滴水成冰的冬季。

    忙种、忙铲、忙趟、忙收的当口,庄稼人是相当累的,用咱乡下人夸张点的话说,晚上回家,都得拽着猫尾巴上炕。但,一旦电影放映员来屯子里放电影,那些早起晚归出田抱垄的青壮男女劳力,还是要忙里偷闲的早早准备好等待看电影的。好在,生产队长开恩,或许是生产队长也把看电影当做极其重要的事情,电影放映员来的这天,生产队长会安排农活提前歇工的,这样,社员们就不会因为看场电影而弄的疲惫不堪。看一场电影得熬大半宿,家庭妇女们顾及一大早要起来给出田抱垄的丈夫儿女做早饭,她们或是早早把明天的早饭准备好,或是大白天睡上一觉,攒足精神,以不耽误明天早上的家务,之后,便义无反顾的等待电影放映员的到来。而最是焦急等待电影到来的,自然是我们这些小屁孩,我们有的连晚饭都顾及不了吃,整个一天,总是在生产队的院子里溜来溜去,或者去村口瞭望,期待着电影放映员的出现。

    生产队派出最好的车把式,赶着最好的马车,从公社或者刚刚放映完的邻村,把电影放映员像接祖宗一样终于接了过来。放映员提着皮箱子,斜挎着帆布背包,间或带着黑黑的墨镜,真是气派。特别是他手里提着的箱子,那无疑就是从中能魔幻一般放出大大小小人物和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乃至这个世界的放映机,那箱子在我们这些孩子心目中,简直就是百宝箱无疑。

    没有室内电影院,露天电影要等到天黑以后才能放映,而夏季天黑要很晚很晚。可不等天黑,两只竹竿已经立起来,白色的大幕也扯上了,蚊蝇便在白色的大幕上呼来唤去。没有太多事情的老头、老太太、小孩子搬来小板凳,早就等在生产队的院子了。他们一边拿一绺绺蒿子抽打着蚊蝇,一边焦急的向队部的办公室也就是临时放映室的屋子方向张望。

    但不管外面的观众如何,放映员却还在悠闲的在生产队队长大概还有会计的陪同下有滋有味的吃烙饼、炒鸡蛋,喝烧酒。人们就只能看见放映员和队长推杯换盏的剪影在屋里的灯光的映衬下,在窗棂上忽隐忽现。

    于是,我们这些心急的小孩子实在是等不及了,便跑到队部的屋子门前去看情况。门却被虚掩着,孩子们不敢轻易推开门进去的,就只能站在门外,便有一股香喷喷的烙饼炒鸡蛋的味道直击嗅觉,而正当孩子们陶醉在关于烙饼炒鸡蛋这种香味之中时,队长忽然出现了,他黑着脸,叫嚷着,挥着着双臂,像赶苍蝇一样,把小孩子轰的一个个慌不择路、落荒而逃。

    终于等到天完全黑下来。电影放映员的烧酒也喝的差不多了,屋子里的灯光也关了,这就意味着电影真的就要开演了,早已经到来的等待已久的人们焦急等待的心一下提了起来。

    不知是电影放映员是喝多了,还是那台老掉牙的放映机真的出了毛病,第一次到俺们那个屯子放电影就出了不大不小的差错。那时,放的是黑白片,大幕上本来是黑白分明的影像,正当人们看的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间,大幕上像一张白纸被火烧过一样,人物场景顷刻间变的焦糊,相当多的人不禁脱口嚷道,烧了!烧了!随着叫嚷,大幕上便一片模糊了。此际,人们的心情便同时像被烧焦一样。好在,过了好一会儿,放映员总算把片子“接”上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又开始随着影片的情节而为之喜怒哀乐起来。

    最是停电,会导致人们正看的津津有味的电影嘎然而止。记得有一次,放映员到俺村放映《渡江侦察记》,刚放不长时间,突然停电了。等了好久,也不见重新来电的迹象。于是,大人孩子们便纷纷回家睡觉。我睡了一大觉,次日一醒来,就听见母亲姐姐们正在议论着那部《渡江侦察记》的电影,听来听去,就觉得她们肯定是把这部电影看到了头儿,这无疑是。我睡着之后,又重新来电,继续放映了电影。对于母亲没有唤醒我,我当时表现出十分忿忿,姐姐为了平息我,告诉我说,是你自己睡的那么死啊,摇你,你都不醒啊。我总算无言以对了。但我还是对于当时没能看上这部《渡江侦察记》而遗憾,以至于后来在县城上中学时,我还是抽空去电影院,补看了这部影片。

    由于在本屯一年到头前来放映电影的机会少的可怜,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小孩子便追着电影放映员,去周边的屯子撵电影。撵电影大多是打过场送过粮的冬季,这时,农事少了,除了一些年迈的劳动力需要做攒粪、喂牲口等活计外,青壮男女劳动力基本上没有什么农活,家庭妇女也清闲了许多,小孩子也放了寒假,这样,一旦较近的邻村放映电影,除了年迈体弱的人外,整个屯子几乎要倾村而出,去撵电影。

    冬季北方的天黑的很早,乡下人开始吃两顿饭。下午三四点钟,人们就吃过了晚饭,天一擦黑,人们便陆陆续续的往放映电影的邻村出发了。那时候,有点条件的人家会有一件家用电器——手电筒。在我们这些小孩子中,手电筒也不是人人都有的,而能装三节电池的手电筒更是稀少。安三节电池的手电筒自然要比安两节电池的亮的多。但是,有个小朋友的手电筒就与众不同,他的手电筒要比安三节电池的还要亮。原来,这小子头脑挺灵活的,把两只二节的手电筒接一起了,相当安四节电池的。再用三点五的电泡,用半新不旧的四节电池,既亮还省电。小伙伴们就觉得这小子他妈个逼的就是比咱心眼活泛。

    滴水成冰的冬天,看露天电影,真是要有相当的忍耐力的。即使人们穿着大棉袄、老棉裤,在空旷的院子里,时间长了,也会被冻的精透。特别是手脚,会被冻的像猫咬的一样。所以,冬天看露天电影,人们几乎都是站着的,冷了就搓搓手、跺跺脚、走动走动。但是即使再冷,人们也都坚持着把电影看完,而且,演完一部,大幕上已经出现了剧终的字样,人们,特别是我们这些孩子还不肯离开。直至放映室的灯光的确关了,才相信今天只演一部,才恋恋不舍的离开。而且,在回家的路上,人们,特别是我们这些孩子一路上总是议论纷纷的争论关于电影的情节与人物,有的回到家里,还要津津有味的讲给没有去的老人和更小的孩子。

    我们这些小孩子当然不像那些大一点了的丫头片子,那些懂些事了的丫头片子就愿意看什么有阶级感情的片,看了《苦菜花》、《卖花姑娘》哭的鼻涕一把泪一把。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可不愿意轻易哭鼻子。有的小伙伴对反特片感兴趣,特务总是让公安牵着鼻子走,一到特务要得手的时候也就是被抓的时候,巧妙。有的对战争片最感兴趣,打的痛快,共军一打,国军就败,最后都是共军胜利。有的对打土豪斗地主的片子最感兴趣,你看人家土豪劣绅,净吃烧鸡,一把拽下一条大腿,裂开腮帮子,使劲造。我们最不乐意看的是男的和女的“那个”的片,演到男的和女的刚往一起凑,不是镜头转了,就是把这“毂辘”给“掐”了,直惹的那些比我们大一些的半大小子直嚷,我们也觉得真是有点莫名其妙。

    在儿时所看的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战洪图》里面的一句。

    《战洪图》所反映的内容是:一九六三年,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在华北海河地区爆发,冀家庄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严重威胁。在洪水面前,冀家庄人民表现出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大队党支部书记丁震洪带领社员两次战胜洪峰,抢修大堤。此时县委做出决定,为确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要在冀家庄人刚刚修好的大堤处炸堤分洪。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面前,大队长产生了本位主义思想。丁震洪从全局利益出发,坚决服从组织领导,执行决定,帮助大队长克服了小家思想。在战洪水的同时,他们还战胜了阶级敌人的种种破坏活动。洪水退后,他又带领社员艰苦奋斗,夺得了当年粮食丰收。在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下,冀家庄人民又满怀豪情地投入了新的战斗。

    在电影《战洪图》里,正是倾盆大雨下的不停之际,洪水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时候,那个潜伏的国民党特务躲在阴暗角落却咬牙切齿幸灾乐祸的说“下吧!下吧!下它七七四十九天我才乐呢!”

    看过这部影片后,于是,每逢下雨,我就不再对着大雨说以前经常说的:“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让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的童谣,而是咬牙切齿的说:“下吧!下吧!下它七七四十九天我才乐呢!”从中体会到当坏蛋的感觉还真是惬意无比呢。虽然,直至现在,我也没能当成坏蛋。

    儿时,最令我敬仰的电影主人公就是《闪闪的红星》中的主人公潘冬子。他那种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影响着我从小到大的成长和在世风日下的现实中所确定的独立特行的人生方位。不仅如此,最是有趣的是,我的邻家比我大两岁的男孩,长相和潘冬子十分相像。由于他家是富农成分,似乎生活一直挺压抑,自从《闪闪的红星》在我们的屯子演过,自从潘冬子长的像邻家的男孩之后,不但男孩成了乡亲们心目中的偶像,就连他的母亲,我们称之婶子的那个唧唧歪歪的女人,竟然在乡亲面前崇高起来。尽管,这个和潘冬子长的十分相像的邻家男孩最终平庸半生,而且英年早逝,但丝毫不影响潘冬子的形象永远那么鲜明在我关于故乡关于露天电影的记忆的画面中。

    最令我感怀的影片则是德国彩色故事片《英俊少年》。影片主人公少年海因切那俊朗的面庞沉静的眼神,那原本阳光快乐的少年时光却被猜疑邪恶所笼罩的无助,那插曲《夏日里最后的玫瑰》的清丽与忧郁,都在诠释着成长的幸福与坎坷以及对平凡生命的尊重与超越。

    上中学时,在县城,已经能够在电影院看电影了。但是,我几乎很少看电影,原因只是一个,没钱。那时,《少林寺》风靡一时,影院内少林功夫大打出手,影院外为争夺买票则是拳脚相加时有发生。但我还是和同学排了小半夜的队,买张票,看了场《少林寺》,尽管对影片里超凡的武功没有什么太深的领悟,却对影片里那首插曲《牧羊曲》经常萦绕在怀。那雅致清纯的浅吟低颂,那优美浪漫的天音天籁,那在激烈的打斗间隙的宁静平和,真是人生最值得况味的境地。

    我可能将近三十年没有进影院了,露天电影更是早已成为梦境。而,电视、网络所炒作的动辄投资上亿元,几亿元的大片,虽然近在咫尺,坐在舒适的办公室、躺在温馨的家里,一按遥控器,一动鼠标既能看到,我自己也不知为什么,我简直是充耳不闻。

    当年,能看场露天电影,曾经是孩子们童年最充满梦幻的一个演绎,是辛苦劳作的青壮年洗去疲乏的最惬意的一次写真,是孤独的老年人们对精神家园最后的一次剪辑。而,如今,这些,都已经随风而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逐露天电影的年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do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