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因为去抓药,所以才去了黄土坡街道。猛然发现,其实如果只是满足正常需求需要的话,一个人需要的空间其实蛮小的。
办公室不过小小一张桌子,家里有落脚的地方,足矣。而一个人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工作地点和家里之间,两点一线的重复生活。
既然这些空间就足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车子,甚至更奢侈的办公室呢?我们往往都喜欢用这些外在的东西给自己冠以标签,以为这些标签高大上了,自己也高大上了,身份地位也随之提升。
记得上半年,在看《人民的名义》,里面有几句经典台词,“广厦万间,一间足矣,良田万顷,一亩足矣”。在本性上,人似乎都是贪婪的,而自我满足似乎就是不追求上进的。但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点自我满足,这样子生活的幸福度和成就感会高很多。
记得之前看了一本记录北欧的书《这么慢那么美》。欧洲的很多富豪都是非常低调的,他们绝不开豪车,住的地方看起来极其普通,可是精神生活却极为富足。我想这是土豪和真正富豪的区别吧。
而如今的我们呢,1万块钱的东西,恨不得穿出10万块钱的气质,即使目前自身消费还不够LV和宝马车,也会拼命的往这个层次上去靠。走着走着,慢慢就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如今,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书,认认真真研究一点什么东西的人真的不多了。大势所趋,我们更关心的是人民币和名利。
之前读汪曾祺先生的书,在困苦的时代,尤其是西南联大,尽管学生们的物质生活很艰苦,但精神上却无比富足,拿上专业书去茶馆泡一下午,甚至因为学校图书馆的座位不够,直接到茶馆里写毕业论文。这样的时代出了很多大师和大家。
如今我们有了更棒的硬件条件,物质生活也更加富足。可是却很难出大师了,为什么呢?跟人们的心境有关系。
很多大学教授都被学生戏称为老板,他们拉项目做课题,并不仅仅是为了研究,很多时候甚至是为了商业目的,赚取研究经费,甚至另外开公司。这和学术似乎有点背道而驰了。
同学在清华大学念研究生,当我们觉得那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时,他却告诉我们:他的老板也就是教授和普通商人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些现象不禁让我反思:“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追求呢?”
这样一个时代,似乎少了一些像鲁迅一样,以笔代剑,去刺激人们清醒的人?
像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好与坏,需要我们的内心去抉择。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同时在这个路途中不要丢掉自己。这可能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好的结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