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的基本前提就是“用‘丢弃’的方法来完成整理的第一步”。这个东西能让人心动,那个则不能。不把所有的东西进行这样一番筛选的话,是不可能做好整理的。
整理的前提是“丢弃”,是否心动呢。
如果是能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都坚持留在身边就对了。就算留在身边的并不是理想的东西,也要好好对待它们,让它们物尽其用。珍惜物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珍惜自己的一种表现。
生而为人,对“什么能让自己心动”的判断是了解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的重要线索。
这些大大小小的物品是让我们的生活,不,是让我们的人生怦然心动的原动力。
要是将不心动的物品都丢弃了,“一无所有”了,就能让自己对自己的现状觉醒吗?
对现状的觉醒可比“一无所有”重要多了。要是一辈子都感知不到一件能让自己心动的东西,那才叫可悲呢。如果能给自己的生活以及人生带来一抹新色彩的话,那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整理的两个步骤:留下心动的,舍弃不心动的;而后。将留下的物品一个固定位置。
整理的重点:自己想要在什么东西的围绕下生活。
整理的对象是物品,整理是通过让东西发挥作用或将其收纳起来使房间变得整洁。
而打扫的对象是污垢,打扫则是通过清理污垢、扫除灰尘来使房间变得整洁。
整理需要你判断每个物品是否有留下来的价值,并把它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所以在进行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
而打扫就只需要动手,就算不用心也是能做的。寺院的修行只能算是打扫,而不是整理。
整理是一种内心的调整,打扫则是一种内心的清理。
想要知道自己对哪样东西心动、对哪样东西不心动,最好的诀窍就是把东西进行比较选择。
当我需要以后物品,第一次接触,看到了我就买了,无关心动。有了第一个,才能判断是否心动吧。
心动与否是由心脏来感应的,如果还是有物品让你“搞不懂到底有没有让自己心动”,那就不要止于用手摸,建议你试着把它紧紧抱在怀里。当它靠近心脏的时候,自己的身体有什么样的反应?就算这个感觉不太准确,也有助于判断是否能让你心动。所以,要试着仔细观察,试着触摸,试着抱紧,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与物品互动。
“最好是留着”,绝对没有这回事。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被取代的。
整理并不是单纯的关于留和扔的命题,而是一种让自己重新正视与物品的关系并进行微调,从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绝佳学习过程。
曾让人有“虽然不心动,却不想扔”的感觉的,往往只有三种东西:经让人心动但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东西、本应仍旧让人心动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的东西,以及不管心动与否都不能丢掉的东西。
应该积极地把必需品当作“心动物品”来对待,就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般。
心动感知度随着整理的进行得到提高,自己的东西一件件变得清晰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