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前,坚持了几年一段比较变态的日子,平均每周能看五部电影,三本书再学一个软件。其间积累了很多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即所谓的"雕虫小技"。
往回看,似乎一直在吃那段时间的老本。现在碰到的问题要复杂得多,而且随着年纪惭长,精力也不如当年。学习方面,确实是比之前懈怠了。
突然发现快奔四了,是时候重启Turbo Mode。
热车阶段先提个小要求,第一季度,平均一周看两本书,三部电影,写一篇文章。
--------------------我是分隔线---------------------
先说说看书。
看书的习惯还是有保持,只是没有像以前那样强迫症。随心随性看书的结果就是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2016年年初,在微信上参与过一个叫熊猫书院的公众号组织的看书活动。每周选一本书,记录阅读时长和考勤记录,每周固定时间有测验,反馈分数,排名。整个教务都做得相当可以。
短板是内容。
首先书不是完整的书,是拆解版,去掉了细节只余下骨架和要点。从节约时间,保护版权的角度来看,拆书没错,但对读者来说,拆书的过程本来是解码的过程,你都拆完了我还解个毛线。而且一些比较经典的书,本来较为精炼,再拆就感觉干瘪瘪的了。
其次是书是“院方”指定的,不是由读者来选,书的选定也没有什么主题逻辑,更谈不上循序惭进,比公众号的单向喂养更差。
三是没有交流,群里同学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少有针对课程内容的讨论,顶多就互灌鸡汤。
这可能是微信公众号读书活动的通病吧,参与的人不是从书中获得知识和营养,而是获得了一种“我正在看书”,“我正在努力”的错觉。
坚持了大约几周吧,后面出勤率越来越低,然后就收到警告邮件了。
对于一个曾经的准学霸,要去到申请“留校察看”的地步,缘份基本尽了。
还是自己来吧,自己定书单,自己定计划,自己做笔记,自己给自己考试。
2007年年初,把放了许久不用的Kindle拿了出来,购买Kindle Unlimited服务。
Kindle Unlimited是亚马逊的图书包月服务,每个月12块,可以同时借阅10本书,超过10本要将已借的先归还。使用下来,感觉上这12块的作用就是帮助过滤垃圾——不值得花时间的书实在是太多了。真正大拿出的书,还是要另外花钱买,而Kindle Unlimited上包月中偶遇的好书,如果想长久放在书库中,还是需要另外用钱买。
1月份坚持下来了,感觉不错。
先聊到这里。所选的书和电影的介绍后续再送上。
今天上班开了足足一天的会,假期回来,基本是好消息多,对自己的状态也满意。
新的一年,与朋友们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