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主张为什么会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后世为什么做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般的评价?
因为创办私学,给了大家通过读书改变认知完善自我的机会。因材施教,尊重了个体的差异性,让独立个体的自我培养成为可能。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即使同一个家庭培养出的小孩,也会有差异。而这个孩子最终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家中父母的影响,受学校教育的影响(教育资源是有等级的,好学校和一般学校师资力量的配备很不同),受学生自身脾气秉性天赋的影响,受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历经种种,成为这个孩子的一生。
故而,做父母的做好自己能做的,做老师的尽好自己的职责,社会尽可能提供公正的生存环境。剩下的就是靠自己了。只是在孩子靠自己之前,其他各因素要尽职尽责。尤其是教育方面。
我认为的好的教育,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是根源的而非成果的。帮助孩子在幼,小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习的框架,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增长孩子的见识,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个阶段父母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心血,应该是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比最大的。
我认为好的教育≠高分。我们让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他们取得好成绩,好名次,考到好大学,有个好前程。我们要朝这个方面尽最大的努力,但不能把高分当做唯一的目标。好的教育还应该包括对学习力、思考力、品行、心智、认知、思维、眼界等的培养。这件事情并不简单。(题外话:越来越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生孩子了。这类人对孩子更负责。这类人也更适合做父母。感谢那些看到了这些教育压力依然勇敢地选择了结婚生子的人!你们真得很棒!自信,勇敢,且豁达!)
最后一点,我认为,好的教育和父母的学历,经济条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可否认的是,高学历的父母可能会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经济条件好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更好地教育资源。但依然不可否认的是,“寒门也能出贵子”。
如果没有高学历能辅导孩子,那就教会孩子虚心请教的勇气,陪着孩子一起请教老师,养成虚心求教的习惯。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经济条件,那就陪伴孩子多看一看这个世界,走到大自然中感受最朴素的美好,毕竟阳光,空气,月光这些最珍贵的,也最平等地拥抱着每个人。让孩子接受物质差异,降低期许,带给孩子精神上的富足,并鼓励孩子通过拼搏努力去争取。就已经做得很好了。有什么比爱更重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