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见了一位年轻姑娘,原本以为是要咨询年金的问题,最后她把保障金三角(重疾+医疗+意外)和年金规划都落实了。
她22岁,用自己的积蓄。
这让我非常佩服!
刚刚毕业工作的年轻人,有这样长远规划的意识,和做长远规划的余地。
保险配置,首先要有意识
入行初期,我以为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应该是和我差不多年龄的小伙伴,35岁左右,无论是单身还是成家,而立后逐渐独立于年迈的父母,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处境中,突然产生对自己抗风险能力的质疑。
35岁左右应该拥有一定可支配的财富盈余吧。
而对于20出头刚毕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虽然我相信未来的保险市场一定是属于他们的,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年轻的90后们,比我想象中更快地、从无到有地接受了保险理念。
入行第二个月,
25岁的年轻姑娘主动找我咨询保险;
入行第三个月,
28岁的年轻姑娘成为我第一个年金客户;
入行第四个月,
25岁的年轻姑娘成为我第一个陌生客户;
入行第六个月,
25岁的年轻姑娘跟我探讨预算和保额;
入行第八个月,
上周六,我的客户年龄再创新低,22岁。
是的,都是年轻的姑娘。
保险配置,确实需要有盈余。
有一句说一句,保险配置不能影响当下的生活品质(当然也不能影响家庭和睦)。
除了巨额刚需暂且不说,消费确实能带来快乐,消费也会带来空虚,也许我们从不必要的消费中节省下来的钱,就足够把那些重要却不断被拖延的事情,重新提上日程。
例如,保险。
22岁的姑娘,每天都在坚持定投,哪怕是100块(其实每天100,22个工作日的定投金额已经非常可观了),此外还有定期储蓄,以及充足的流动资金。
姑娘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正常丰富的社交,但她说到了很重要的一点:
从打工挣钱开始,
她就有记账的习惯。
也许未来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
把
收入-支出=储蓄
变成
收入-储蓄=开支
看看情况会不会变好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