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动力性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一、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花钱读书不合算,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或经商赚钱好”“孩子大学毕业以后,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还不如让他早日就业”,尤其是在农村,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这种“读书无用论”的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给予过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已经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加之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非常宠爱,精心呵护,唯恐孩子受委屈。可是,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好好学习呢?著名的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在《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一书中,曾经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家长给予孩子的物质条件太多了,饱和了他们的基本欲望,使他们失去了做事情的原始动力。人的行为动力和人的欲望是平行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行为心理学原理。如果我不渴,就不会去找水喝。渴得越厉害,喝水的欲望就越强,寻找水的动力也就越大,行动也就越积极。”正是因为家长给予孩子太好的物质条件,孩子没有生存的压力,所以孩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一味地实行高压统治。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学习,整天给孩子灌输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觉得紧张,无所适从,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产生了逆反心理,觉得学习是个负担,不愿继续学。心理研究表明,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无论做什么事,人们都会感到很快乐。做事往往事半功倍。孩子也是如此。作为家长,对孩子实行高压统治,倒不如给孩子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
3.期望值过高。据报道,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心理障碍患病率在逐步上升,有关专家分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脱离了客观实际,这种期望就会变成一种“绝望”的触发点,最终与你的想法背道而驰。孩子因为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惭形秽,进而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三、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我为什么学习?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缺乏深入思考,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有书读就可以,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于是,学习的动力也就逐渐消失了。
四、学校因素的影响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俱疲,不断产生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
2.学校教法陈旧。某些教师理念落后,照本宣科灌输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缺乏生动性和体验性,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恶劣。有些同学性格孤僻,待人冷漠,不善于与人交往,与老师、同学关系不和谐,受不良情绪干扰,而导致厌恶学习,甚至离开学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