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妈妈常常费解,自己的孩子非常听话,从来不出去玩,总是坐在桌子前温书。
可是考试成绩一出来,总是不理想。
你又不敢深说,孩子自尊心也很强,压力也很大。
可到底是为什么呢?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并不努力,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或者显得比较努力而已。
李笑来指出:无疑,他们效率低下。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
我们回忆自己的经历,就有可能搜索到这样的片段。
某一件事情自己内心很抗拒,迟迟不能开始。
也许,自己把整件事一股脑的给自己,像一座大山一样把自己压得动不了。
首先要让自己认识到,世上不只有简单的事情。
必然有对于自己来说是比较难的事情。
把这样的事情,一件件变成自己认为简单的事情,可能需要刻意的反复的练习。
我们常常希望困难可以自己消失,可是我们最终还是绕不开它。
有人说,所有没有将你打倒的事情,都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从另一个层面上看,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
我们总是害怕失败,害怕惩罚。
人们总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科学家们也都是经过千百次的失败才换来一次成功。
可是当我们失败或者是受到惩罚时,我们仍然难以接受,甚至沮丧和失望。
为了能够“长一智”,必须先“吃一堑”,西方称之为“挫折教育”。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理论,也就是说,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少吃苦,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他多吃苦。
我想同样吃苦,这里边的时间不同,性质也不同。
提前吃苦,和真正遭遇打击意义是不同的。提前吃苦,是有意识的行为,结果很可能都在可控的范围内。
而当头一棒,人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因为没有心理准备,痛苦的成分要加重。对自己的打击也更大。
就像地震一样,那些破坏力非常大的地震,都是没有提前预报的,没有征兆的突然降临。
而如果是地震中心提前预报的地震,人们会提前做好防御,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一部分灾难。
挫折对于人的打击,可能就像地震一样,有准备和无准备的接受,打击程度是不一样的。
虽然方式惨烈、过程痛苦,挫折仍然是最好的人生导师。
既然已经从心理上正视了困难的存在,那么接下来呢?
如果解除了内心的畏难情绪,想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比如想要盖一座大楼要怎么开始呢?
一定是把每一步拆解,再一砖一瓦地去搭建吧。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很多人喜欢做题从头到尾,而有的人喜欢先做自己认为简单的。
考试的时候,因为有时间限制,当然是抓紧时间做尽可能多的、自己会的题。
生活中没有期限,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不要越过困难。
在搭建大楼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困难,会一边搭建一边验证自己设计上的错误,不断的去调整计划。
直到经历一个很漫长的时间去盖好一座大楼。
有很多人可能在中途就离开了,很多人也不确定自己这样一直添砖加瓦的会不会成功。
但是,可能没有人知道结果,必须去做,做到最后才能知道结果。
另一种情况,是学生时代也常见的。
有些上学期间成绩特别好的人,在工作以后却表现一般,因为他们停滞不前,以为高考就是终点。
甚至连书都不愿意再翻了。
其实在中国,以现在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很多应试教育的人才。
成绩好和热爱学习是两回事。
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很可能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
有很多人“喜欢”学习,是因为不想输。
当步入社会,自主学习不能带来荣誉和赞美,他们便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从知识本身,获得快乐。这是他们不能再继续学习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原因之一。
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努力——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去做事,但做的只是很多简单的事。
我们常常会遇到报很多课的人,却迟迟不去学,不是不想学,是不知道怎么开始。
我们也常常听到人们说,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而现在手上的这些事情太枯燥,我确实提不起兴趣。
李笑来用他自己编制的词汇书《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的经历为举例。
这是历时9个月的工作,最核心最创意的内容是大约1个月时间。其余的8个月都在无聊的复制、粘贴、编辑、整理、审阅、修改、回顾......
假如说成功是可以复制的,那么我们更多的应该复制成功者的思维和努力程度。
因为大多数人努力程度,还达不到谈天赋的资格。
我们最应该学的不是成功的经验,等我们做到像他们一样努力,再去谈经验。
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第3章第3节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