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教育不能太现实,如果只为将来打算现在的窘境怎么办?

教育不能太现实,如果只为将来打算现在的窘境怎么办?

作者: 苏夏 | 来源:发表于2016-12-06 12:16 被阅读35次

某天带闺女轮滑回来,她爸骑自行车带她,我在路边找了一辆ofo小黄车。途中,闺女一直新奇地看着我。回到家,她说,妈妈,你下次还骑小黄车好吗?

我说,为什么呢?
她说,我喜欢看你骑。
我看着她,忽然读懂了那个眼神叫——我欣赏我妈妈。

虽然骑车在我们看来是简单的事,但在孩子看来却很神奇。原来妈妈也有优点,不是一个只会陪她玩的妈妈。

有点感动又有些许难过,这大抵也是全职妈妈共同的悲哀吧。不管你做得多好,在很多人眼里不过是一个寻常的主妇,在孩子眼里也不如爸爸牛逼。

暗下决心,先去报个培训班,学点感兴趣的心理学知识再说。

成为女儿不讨厌的妈妈是我下一个十年的目标,如果是崇拜的对象就更好了。

算了,还是期待她不要犯中二病,叛逆期短一些更实际。

本想通过业余学习解惑,没想到老师闲聊提到的一些育儿观点对我触动更大。特地梳理记下来,推荐给焦虑的年轻父母。

老师是站在儿童心理角度来讲的,跟现在主流教育观念不太一致,未必全对胃口,择善而从之吧,如果能让你有茅塞顿开之处就更好了。

以下带数字部分是老师观点大意,底下有我的体会和个案。

1.小孩在出生两周后开始产生第一种情绪——害怕。妈妈要及时给予拥抱,给他安全感,这个时期妈妈的拥抱是爸爸也替代不了的。如果妈妈白天没时间,最好晚上搂着孩子睡觉。

  1. 6岁以内的孩子没有一桩心理行为是错的,这个时候他还在懵懂之中,你觉得不对的地方,他是理解不了的。你说要听话也是没用的。听话?听什么呢,他根本不懂,头脑里还没有概念。

记得有次桐桐做了让我很火的事后,我质问她,做错了没有?她低头不说话。
我说,犯了错误就要认错。
她说,哦,我错了。
我说,错哪里了?你说说看呢。
她说,不知道。

后来想想,她是真的不知道。我已经有了30+的人生经验,有了各种条条框框,但她头脑里还一片空白呢。再也不要老是质问孩子,错了没?而是要耐心解释。

3.一定不要打骂,坚信孩子永远没错,这样你就会欣赏她。不打孩子就会想其他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这点我要反省,在她两岁左右,不小心摔烂了我最喜爱的碗,我生气,打过她。朋友后来问我,难道女儿还不如你一只心爱的碗吗?跟无价的孩子相比,就算价值千金的东西又算什么呢?

呃,茅塞顿开了。我后悔不已,逐渐学习管住自己的手,用嘴巴去解释,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她。

人是这样的,当你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对待孩子时,会越来越得心应手,不把打孩子当回事。越来下手越重,效果也越来越差。

当你学会了别的策略,不用武力对待孩子时,你也会越来越满意自己,成了更好的父母。而她有了这种人生经验后,长大成家后自然而然会用父母养他的办法养育她的孩子。(以后考察女婿,要扒扒父母教他的方式,吼吼~)

你说,好啊,一次两次我可以忍,但是熊孩子总让人绝望,歇斯底里怎么办?恨得牙痒痒,想要把她扔出去怎么办?

继续忍,如果你能忍一次两次,当然也可以忍三次四次。
切记孩子没有错,一定不要先劈头盖脸发火。
尽量在她面前忍住,实在不行就关门躲起来自己悄悄消化掉。

至于,怎么消化?每个人一定会琢磨出自己的办法。

记得有次我实在忍不住,差点火拼起来。后来强忍着把自己关屋里慢慢消化,后来居然趴床上睡着了。冻醒开门一看,她在外面沙发上睡着了,心疼,泛滥的母爱又回归了。

压抑,纾解,当然会难过。苦,肯定会的,看看大家额头的白发就知道了。可是谁让我们选择生下一个孩子呢?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4.每个来到我们身边的孩子都是天使,对待天使怎么会是责怪挑剔的心情呢,更多的应该是感恩才对。

有人说,欣赏和溺爱就在一线之间,把握尺度很重要,很难!

其实要区分不难,这里有个界限,溺爱是及时满足,就是她要什么给什么。如果迟滞满足就不能称为溺爱。

小侄女两岁多,总的来说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但有个特点是要什么得不到会立刻哭,直到得到为止。而她的妈妈一般拒绝后发现她哭后会立刻给她。

于是她俩之间会这样循环:要——不给——哭——给——下次要——不给——哭——再给。

我跟弟媳说,如果你觉得要求无理,开始不准备给,后面就不能她一哭就给。你起码得坚决一次,让她知道不会得逞的。或者告诉她,不哭后过一段时间会给她。

作为妈妈,她当然是因为疼爱女儿才那样,但我忍不住提醒: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及时满足是对的,可以给她足够的母爱,让她有安全感。随着她逐步成长,就要慢慢学会延迟满足。

4.童年是极其珍贵的,一定要打上快乐的底色,小孩一定要无忧无虑。否则面对越来越苦的人生,会丧失活下去的勇气。

有次听广播,一个事业有成的老太太说,她最怀念的是童年时期。我当时不解,后来发现每次很烦闷的当下,多是童年那自由奔跑的时光,那抹亮色,让我重新振作起来,顿悟。

正因为这样,才不舍得给孩子的童年加太大压力。
有人说,如果童年父母不逼你,你肯定长残了。

其实我童年最不好的回忆就是爸爸凶神恶煞地逼着我写作业。每次在外面玩泥巴玩得正高兴,听见别人说一句,你爸爸回来了,我立刻条件反射飞奔回家,做到写字桌前。

我后来能没崩坏,更多的应该是靠妈妈带我出去走亲戚,到田里捉蚂蚱,干农活吧。。。

5.小一点的孩子到楼下看看蚂蚁,大一点多玩积木,少玩乐高,乐高更多是成人玩的。

6.不要贸然给孩子戴帽子,什么多动症、自闭症。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不要老是跟别的孩子比。多动不代表多动症,他可能气质上是个多血质孩子。不过多动会影响效率,要引导他由多动到专注。

这里我想说一定,很多时候孩子不专注也是大人误导的。
他在画画,你非要说,赶紧来吃饭。
他画得正认真,你非要过去问,画的什么呀?
他轮滑正高兴,你非要说写字时间到了。
他在玩蚂蚁,你非要说,快过来看这边有只蝴蝶。
他在翻来覆去看一本书,你不耐烦,这都看了多久了,看了多少遍了,换一本。

7.人体的五大感官通道:鼻子、舌头、耳朵、眼睛、皮肤一定要通常,一处不通畅,它就会去做其它事情。

8..孩子的攻击行为很多父母觉得莫名其妙,其实它来自三种可能:从电视、游戏、父母那儿习得。

要做聪明的父母,出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先自己反省,不要反而怪罪在孩子身上,让他更加无所适从。

在跟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反应慢,跟不上孩子的思路,会让孩子很反感。

相反,如果很多事他没想到你提前想到了,很多话她还没说,你就说到他心里,他一定会为有这样的父母而高兴。这一点在孩子叛逆期的时候,可能更为重要。

7.父亲代表整个社会规则,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妈妈的角色应该是循循善诱,温暖、耐心。一定不能颠倒,妈妈像老虎,爸爸像小猫。孩子受到委屈,一般会跑向妈妈的怀抱,如果妈妈扮演恶恨恨的角色,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往外面跑了。

这点我感触很深,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冰河像很多年轻爸爸一样,在女儿面前一直扮演着温柔的慈父形象,平日立规矩的反而是我。这让我很苦恼,我也想做个“慈母”啊——

所以我特地请教老师,如果是这样的家庭该怎么办?不能两人都不管孩子吧。

他说,那你也不能直接训斥责骂孩子,而是应该跟爱人沟通,让他去做这件事,这是你俩要解决的事。

OK,我get到精髓了:“坏人”让老公做,女人就安静地做个耐心的好妈妈。。。

贤良淑德,贤良淑德,贤良淑德,敲黑板,划重点,念三遍。

8.语言是思维的核心要素。孩子3岁要听得懂话,懂足够的词汇,6岁要建构语言体系,9岁前要强化母语训练。外语不着急学,母语学得好的孩子,外语会学得更好。

学会语言,就学会了思维方式,这点可以参考我推荐的一篇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那个女主人翁是个语言学家,学会外星语言后,就拥有了外星人的思维,一眼望去,每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目了然。

至于晚点学外语,我将信将疑。尤其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我虽然没系统教桐桐英语,但也希望多给她灌输点英语素材。

不过,一位定居国外的同学告诉我,母语的确比学外语重要,这决定了小朋友用来思考和理解问题的流利程度。即使以后外语再精通,脑海里还是会先把它翻译成母语再作出反应的。

如果母语不好想想会怎样?

所以,我有一个问题:现在父母都希望孩子中文和外语同时好,是不是还是得让他学一个主要语言?孩子有没有可能同时精通两种语言,掌握两种思维方式?欢迎沟通探讨。

9.教育小孩两个9最重要,即9岁以前,18岁以前,两个9以后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三个9他开始做自己的事,成家养孩子;第四个9,会注重自我心理的调整,这时智力开始下降,又恰逢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事情开始力不从心。

10.不要给孩子报培训班。大冷天的周末早上,他们本该在温暖的被窝睡觉,为什么要把他拎出来带去培训班呢?鲜花本应该长在土壤里,你却非他把他拔出来晒太阳。路上一边走还一边呵斥:快点,快点,慢死了,要迟到了你知道吗?

关于上培训班,我没老师这么绝对,但也不赞成报很多班。

本来该在田野奔跑的孩子,整天坐在钢筋混凝土的教室里学习知识就好吗?童年一切的压抑和牺牲仿佛只要将来有个好学历就都有了回报。

如果这样长大的孩子没能有个世俗的好结果呢?是不是就成了人们眼里的失败者。可是,他的童年、少年时期都没有好好享受过。多么遗憾,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生命不可能再重来一次。

如果我们真正爱孩子,希望他有美好的将来,怎么能对他当下的窘境熟视无睹呢?真正爱他,就要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

珍贵的18年,极其重要的前9年,父母请耐心再耐心点吧。

如果你的孩子还不到9岁,恭喜你还有改进的机会。如果他们还在三、四岁,那就太好了。

带他多呼吸自然的风吧,在田野里奔跑的孩子,五官通畅,神清就会气爽。感官没问题,精神一般不会差。

晚上好好给他讲故事。喜欢听故事的孩子,积累的词汇量才足够大,语言能力强,智力才会更高。

也许哪天,你想要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不能太现实,如果只为将来打算现在的窘境怎么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qr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