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设计心理学(1―4册)》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1―4册)》读书笔记

作者: 读书笔记汇 | 来源:发表于2020-05-03 01:00 被阅读0次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人脑内部是以符号、符号结构以及符号操作来表征、解释外部世界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因此,这些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就代表了外部世界存贮在头脑中的“信息”。内、外两个世界不断的进行着信息的交换,这样的结构就解释了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的关系本质。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是一个知识、记忆与幻想的综合体。

    在“设计心理学”的结构内,“行为与信息”被看做是联结人与物、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纽带”;主体内在的意识世界通过“行为”影响、改变外部世界;外部环境世界——“空间流”和“时间流”通过“信息”进入人的意识世界。我们正是通过“行为互动”与“信息交流”——做“事”,才与“物”、“他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发生特定“关系”的。

    设计行业的大多数人都明白,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以及反馈产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设计其实是一种沟通,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使用者并与之沟通。

    伟大的设计都是在艺术美、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成本和功能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设计原则

    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 1.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式; 2.可视性。

    人人都在用心理模式来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一切。

    陈述性知识易用文字表达,也易于传授。

    程序性知识很难甚至不可能用文字表述清楚,因此很难用言语来教授,而最好的教授方法是示范,最佳的学习方法是练习,因为就连最优秀的教师通常也无法描述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大多是下意识的。

    我们的思维活动并非清晰、有条理,也并非按照逻辑顺序一步步展开,而是具有跳跃性,从一个想法跳到另一个想法,把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新的具有创造性的跳跃,形成新的理解和概念。

    思维与记忆密切相关,因为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活经验。我们在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过程中,总习惯于借鉴以往的经验。

    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大多隐藏在思维表层下面,它们不为意识所察觉,而主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通过自我测试,即从记忆中提取例子,也能发现已有的知识。想出一个例子,再想出另一个例子,然后找到对这些例子的解释,这样我们就会相信这种解释,并把它作为自己行为的理由。

    联结主义学派研究记忆的方法也被称为“多次曝光”记忆理论。

    在设计中,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用户能够随时看出哪些是可行的操作(利用各类限制性因素)。

    ·注重产品的可视性,包括系统的概念模式、可供选择的操作和操作的结果。

    ·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作状态。 ·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与结果之间、可见信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

    心理模式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方面:设计模式(design model),用户模式(user’s model)和系统表象(见图7–1)。设计模式是指设计人员头脑中对系统(产品)的概念。用户模式是指用户所认为的该系统的操作方法。在理想状态下,用户模式应与设计模式相吻合。但实际上,用户和设计人员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系统本身来进行,也就是说,用户得通过系统的外观、操作方法、对操作动作的反应,以及用户手册来建立概念模式,因此系统表象格外重要。设计人员必须保证产品的各个方面都与正确的概念模式保持一致。

    心理模式的三个方面 设计模式、用户模式和系统表象。 这三个方面都很重要。用户模式决定了用户对产品的理解方式。设计模式决定了产品的操作方法是否易学易用。设计人员应该保证产品能够反映出正确的系统表象,只有这样,用户才能建立恰当的模式,将意图转化为正确的操作。请记住,用户所获得的有关产品的全部知识都来自于系统表象。

    系统表象中包括用户手册和产品资料。

    设计人员还应该注意操作行为与操作意图之间的匹配,使用户很容易看出并理解系统在操作过程中的状态,也就是说,要把操作结果明确地显示出来。

    概念模型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这也是为什么它也被叫做心理模型。概念模型帮助我们把复杂的自然现象转化成可用的、可理解的心理模型。

    这里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在起作用:

    更多的功能→增加性能

    更加简单→增加可用性

    ·[对体验进行设计]·

    情感使我们的体验增色,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对体验的记忆增色。情绪会影响人们的判断。

    使用生活中的知识:列表

    列表对我们的记忆力来说是个很有价值的补充,它把要做的步骤或要完成的事情发布到生活中的实体提醒物中。 一个逐一列举的列表被称为“备忘录”。

    产品从设计师到消费者,这之间要经历很多步骤。在这个案例里,设计师为设计公司工作,制造商是客户。制造手机的企业通常不直接销售给终端用户:他们把手机卖给拥有自己商铺并提供给用户手机和电信业务的手机公司和运营商。所以设计师的客户是制造商,而制造商的客户是运营商,运营商的客户是他们的商铺,然后才是最终的手机用户。

    《情感设计》

    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设计师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材料的选用、生产的工艺、产品的市场定位、成本和实用性,以及理解和使用该产品的难易程度等。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在产品设计和投入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个重要的情感要素。在本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件产品的成功与否,设计的情感要素也许比实用要素更为关键。

    这些茶壶还表明了设计的三个不同层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本能层次的设计指的是产品外观。

    行为层次的设计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效率有关。

    情感的一种运作方式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进入大脑的某个中央区域,从而修正我们的知觉、决策和行为。这些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改变了思维的参数。

    本书的一个主题是:人类的行为大多是潜意识的,不为意识所察觉。在人类进化史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意识都出现得比较晚。很多判断在被大脑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情感系统和认知系统都是信息处理系统,但功能各异。情感系统负责作出判断并快速地帮助你辨别周围环境中的利弊与好坏,认知系统则负责诠释和理解这个世界。

    三种运作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

    我们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先天的部分,被称为本能层次;控制身体日常行为的运作部分,被称为行为层次;还有大脑的思考部分,被称为反思层次。每一个层次在人的整体机能中起不同的作用。

    这三个层次与产品的特性关系表现如下:

    本能层次的设计 > 外观

    行为层次的设计 > 使用的愉悦和效用

    反思层次的设计 > 自我形象、个人的满足、记忆

    产品设计师和市场总监都清楚,“想要”比“需要”更强烈地决定了产品的成败。

    米哈里·塞克斯哈里和尤金·罗奇伯格-霍尔顿认为,“精神能量”(psychic energy)是关键因素。精神能量通常指精神上的活力、精神的注意力。他们对“流动”的概念给予了很好的注解。在流动的状态里,你会专心于所做的事,就好像你们融为一体:物我两忘,好像世界消失在你的意识里。时间停止了,只剩下你正在做的事。流动是一种激情的、迷人的状态,它由与有价值的物品互动所引发。

    产品的个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产品外观、功能、市场和广告定位等的反映。因而,所有设计的三个层次都扮演了同一个角色。产品的个性必须符合市场定位,而且必须保持一致性。

    品牌全都和情感有关,而情感又跟判断相关。品牌是我们情感的重要表象,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在商业世界如此重要的原因。

    心理反应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了三种设计方式: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每一个层次在人的行为模式里都扮演了关键角色,而每一层次在产品的设计、营销和使用过程中都同样重要。

    优秀的行为层次设计有四个要素,即功能、易理解性、易用性和感受。

    产品研发有两种模式:改进和创新。改进意味着让现有产品或服务更好;创新则提供了做事情完全不同的新思路,或做以前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就这两种模式而言,改进要容易得多。

    设计师模型、系统意象和使用者模型

    要成功地使用一种产品,人们必须具备与设计师(设计师模型)一致的心理模型(使用者模型)。但是,设计师只能通过产品本身与使用者对话,因此,整个沟通过程必须通过“系统意象”进行:由实际产品本身来传达系统意象的信息。

    对于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而言,某些有形及无形的产品在设计方面的诱人魅力,甚至可以超越它们的价格和性能表现。让很多工程师感到惊讶的是,在某些时候产品的外观可以成就,甚至突破它的市场反响。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有能力与观众建立一种情感联系,这对它们来说甚至是一种需要。

    布尔斯汀指出,电影在三个不同的情感层次上吸引着人们:本能的(visceral)、代入的(vicarious)和窥视的(voyeur),与我提出的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三个层次形成完美的呼应。

    反思能力,包括元知识(meta-knowledge,对自身知识的认识)和对自身状态、行为和意图的自我意识。

    《未来设计》

    当你在做饭、清洗,甚至玩电子游戏时,只要持续不断地对情况做出判断,决定采取什么行动和衡量行动结果,那你就是在“融入系统中”。

    和以上的观念非常类似的另一个观念称为“状况感知”(situation awareness)。它指一个人对周遭事物的背景和现在状况,以及下一步可能发生状况的了解与认知。理论上,在完全自动化的情况下,只要操作者充分地掌握状况,持续注意系统的动作并判断境况,在必要时介入操作,操作者仍然可以“融入系统”。然而,这种“被动式的观察”(passive observation)并不是很有趣,尤其像飞行员和驾驶者在数小时的长途驾驶中,需要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在实验心理学的领域里,我们通常以“警觉”(vigilance)来描述这种现象。对警觉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揭示人的警惕能力会依时间增加而减弱,人们确实很难长时间关注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上。

    我们把其他一些事物放在注意力范围的边缘,这样就可以留意到更多的事情。专注于边缘感应处理的大脑部分,仍然在巡视存在于注意力边缘的事物。所以,边缘注意力能够传达信息但不造成过分负担。

    其次,通过把在注意力范围边缘的事物,拉到注意力范围的中心,我们仍然可以掌控它们。

    机器人未来发展有三个可能方向:娱乐、家用电器和教育。我们可以从现今已有的物品入手,逐步加上人工智能、操控能力和附加功能。

    即使没有基因设计、生物奇迹或是手术,人的大脑也会因为经验而改变。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就因为他们对街道的熟悉而闻名,经由多年开车的训练,据闻他们大脑中海马体(hippocampus)的尺寸会增大,因而可以记住诸多细节。然而,不仅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如此,很多专家在与他们的专长相关的大脑部位都特别发达,经验会改变大脑结构。证据显示,形成一种习惯,譬如长时间练习乐器演奏,用手指操作手机或其他手持设备等行为都会影响到大脑。

    运动使肌肉强壮,心智活动增进大脑的区域功能。但由于学习和训练带来的大脑改变不会遗传,就像因为运动使肌肉强壮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然而,由于科技越来越早地进入年幼孩童的生活里,一定会影响他们的反应、思考和行为方式。他们的大脑会因而从小就发生改变来配合这些新技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设计心理学(1―4册)》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sr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