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天,中午的太阳依然炽热,但早晚的温差已经凸显。
今天想聊聊同质化和散养圈养的问题。
一直有一种论调,教育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人才培养成了工厂的流水线,对标欧美,毫无创造性而言。起初,我也对这个判断有些许认同,我们的教育体系诞生于几十年之前,虽然常有小修小补,但某种程度上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破局之法,有的主张将小学、初中、高中压缩为十年,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有的对高职与社会对接时暴露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之策……诸多努力和试点想必都已经在路上。
但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即使同样的流程,因为受众不用的理解方式、接受能力,不一定能直接推导出同质化的结论,亦或这本就不是个充分必要条件,是我们的思维被情绪带着走了。任何一个事物,无论在新生阶段、进阶阶段、成熟阶段,还是滞后阶段等等都不是完美的,每个阶段本就有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企图通过某一个制度,某一种努力而达到一劳永逸的想法本来就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更多听到的是“组合拳”,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道理浅显,而从知道到意识到,从意识到到做到,还是需要留出很长的时间。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固定的模式,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领域,却无法阻碍优秀人才的涌现。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才从不诞生于真空环境,戴着镣铐跳舞是最基础的要求,也是淬炼的一道关口。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选择这条路,但并不能因为走的人少,而选择无视。一个包容的社会是允许多样性存在,并为弱势群体提供捍卫其尊严的堡垒的,但并不意味着不允许趋同的东西存在,非但如此,其存在某种程度还是必然且合理的。教育的事儿,交给教育体系自己,就像我们自己的事儿要自己干一样。
至于散养和圈养,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每个个体的特性不同,有适合散养的,有适合圈养的,有适合先圈养后散养的,有适合先散养后圈养的……很多种排列组合。也会因为所处阶段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模式。但我始终觉得,个体发自内心的热情是他们奔赴前方的动力,如果家长和老师把什么都喂到嘴边,那身为亲历者的他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秋天虽已悄然而至,但依然是秋意不浓的早秋,距离黄叶落地尚有些时日,不必因为喜爱秋天、想收藏到秋天的第一枚落叶而惶惶不得终日。该来的时候自然会来,何必什么事都要第一个尝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即使站在众人的身后,依然可以找到你最心仪的那片叶子,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