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886987/57cbb4d3b1f693b7.jpg)
且慢去过苦恼的生活
如同其他许多黄昏里的一场梦。
然后我才赶上而且超越
黑夜和行程。——《面前的月亮》
写文章之前我先讲个我生活中的小故事吧。
记得大二的一节古代文学课,老师讲到梦窗词,他讲道“这又是一个写梦专业户呢”台下一阵笑声,笑的同时我又开始坠入深思。
你说呢?
为什么嘛有些人总执念于喜虚幻的东西呢?
老师说:正是因为现实往往都不如他所愿,现实满是尘网与混沌,所以才会执念于梦境。
是啊,如果不是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充斥着不如意,又怎么能想一位的去追求看不见也抓不住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呢?
想到了辛稼轩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只有在醉梦中才重回沙场征战;想到了苏东坡的“夜来幽梦忽还乡”;想到了小山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这里的梦可能就是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吧。
看到过一段话: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是睡眼婆娑的从睡梦中惊醒,看到的却只能是:久旱无甘露,他乡无故知,洞房无花烛,金榜无题名。嗟叹。
想到初中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爱做梦,想躺进梦里永远也不想醒过来。既然现实中没有我值得追求的东西,那就凭空消失也好吧。那段时间应该是青春期的低谷期吧,老师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感同身受。我想在那时的我,也可能会洞悉到一些往哲先贤的苦痛心境。
对现实不满的人应该会孤独吧。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苦。想到了郁达夫在《沉沦》里写到的那样一个孤独又内心忧郁的留学生。可能小说中那个自闭又忧郁的少年正是独自在日本求学的他的内心写照吧。
好像有一丝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韵味,可是这不正是一个人生必经的阶段吗?我是一个平凡人,纵使领略
过无数林清玄超脱的思想,贾平凹孤独的文字或者林夕的书词。这些思想字很努力的洗涤我潜藏在心中十分之一的凡心,却仍然有还有十分之三的世故让我委屈又心有不甘,可怜又无处躲藏。像一直小猫受伤以后用温软的舌头舔舐自己的伤口。
在深夜独自回味那句:你没有朋友吗?干嘛来问我?
你没有朋友吗?
我实在不希望我的朋友或者看过我文章的朋友永远也不要被这样反问。
你觉得你没有朋友吗?
我觉得我是有的。但是的确有时候孤独且身无一人的时候
会让你的心淬炼的更加尖锐。让你成长的更快且 不至于再受这样的苦。
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孤独吧。
你只有努力的去拥有自己的孤独。
林语堂 先生有一段对孤独入木三分的了解:孤独这两个字拆开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兽,有蚊蝇,足以撑起一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小孩水果走兽蚊蝇当然热闹,可那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对于我这样一个坚定的无神主义者来说,也曾想过虔诚的跪拜在神的脚下祈求它们的庇护。
《圣经》上说: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林清玄也写道:想到申明我似乎一切希望就来了。站在神明的角度,觉得眼界忽然就开阔了。竟然觉得遇到的世故就如同昨日凋谢的黄花,凋谢一朵也就少了一朵。就像那九九八十一难,过一劫,也就少一节。
之前看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展现了人性的美与恶、真与假,并对现实与梦想、追求与恐惧有着精巧的探索。
少年派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派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则寓言故事让我纵使千帆过尽也觉得记忆犹新:有一个王子在看到别人的灾难时总是会说:天哪太可怕了,这种事情可千万不要发生在我身上。后来灾难真的发生在他身上,他却承担下来了,并且更成熟。
生活中的苦难,你深陷其中,定能好过隔岸观火。
《面前的月亮》有一句诗:且慢去过苦恼的生活,如同其他许多黄昏里的一场梦。
梦醒过后,是虚无尘烟。但是留在你心里的定能是宝藏。
我想说,请你尽情的享受像“你没有朋友吗?”这样尖锐的问答,请你接受并且改造孤独,让它成为你“火星上的十三个州府”,让它成为一种“感受需要孤独的自由,才有属于自己的感受。”。
少年,但愿你的生活中最后留下的常是温暖,日子总是温柔闪着光。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