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作者:列文森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5月第一版
共373页,计划用时一周,每天53页。
第八章 普遍效用的强调:对传统的维护
1、择东西之精华而取之
当中国人打死赞美两种结合的价值的优越性时,他们所具有的唯一动机是这样一种愿望-它与价值世界毫无关系,即将中国与希望看成是两个同等的伙伴。这种对普遍接受的价值之信仰的假定,掩盖了对其特殊的历史的价值之源的关切
2、例证:蔡元培
蔡元培(1867-1940)真理是属于认识它的人,这个人可能并应该是中国人,尽管有些真理可能是由欧洲人发现的,作为普遍性的价值,当然就更是中国人的了。中国人只要择期精华,他们就能够得到真理。
他说。虽然存在政治上的疆界,但是作为相互联系之网的学术则是大众的,不存在任何知识的疆界。
蔡元培设想出一个既有权利又有义务的世界公民,就实质而言,这是一个尼采的利己主义与孟子、墨子的利他主义的调和物。
认识到自己的传统正处于危险之中的中国人的求助
中国的西方化正在成为事实,而欧洲的中国化则毫无可能。
这就要求在独特的中国传统中找出能为现代人普遍接受的价值。如果考虑问题的视野更广阔些-即从个体的历史中解放出来,那么,这种对中国文化特质的缺乏关切只是一种假象。
谈论一种文化的现代转化并不是要否认这种文化过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甚至不否认在这种文化的传统中能发现某些永恒的价值,它只有这样一种含义,即虽然这种文化的过去的成就无比辉煌,但新的一代人发现这些成就并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并且作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传统主义者,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对传统价值的赞美已日益失去其说服力。P94
一个生活在实际上已失去平衡的世界之中的中国人,他的平衡意识也许可能通过一种意愿的表达,即渴望道德上东西平等地位之重建来恢复。所以,冯友兰主张融欧洲的理想主义和中国的神秘主义于一炉,以便两种特殊的、历史的哲学通过相互取长补短,化合成一种世界哲学。
对于冯友兰这样一个在哲学上颇有造诣的人来说,如此一种中西哲学的极其简略的比较,其意义只能是文化上的,它仍然是蔡元培的思路,即努力通过促使特殊的中国价值与普遍的世界价值的配合来加强中国的地位。
3、物质与精神;体用模式的两极
在价值的层面上,西方文化已威风扫地,中国在作出任何价值的选择时,突然得到了一个重新考虑的机会,那种假象之观念中的最重要部分,即西方人的入侵问题,似乎可以通过极有根据的谴责得到解决。但实际上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历史并不只是由价值选择构成的。尽管人们经常指出西方文化的弊端已暴露无遗,但中国传统仍难逃脱在西方的影响下发生的转换的命运。
欧洲三百年的进步带来的支是利己、杀人、寡廉、鲜耻。但是,中国传统主义者自信心的恢复并不能消解现代的挑战。
最后得出的结论:西方物质,中国精神
物质可以利用,而精神是基础,体用论再次泛滥成灾。
民族主义者对中国文化之体的赞颂,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通过这种文化至上论式的赞颂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p9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