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作业要求没有“的、了”和惊叹号,我就翻出不久前写的一篇小文来。
当时写完初稿,发现仍有十多处用了“的”字,尽管书写时已尽量避免。
修改时,颇觉将“的”字语句替换,实在为难。可是又不愿甘心,真想看看整篇不见一“的”,是怎样的观感。
文章到底是改出来了,没有“的”,有两处“之”。
选取几处,试看修改前后,孰优孰劣。
家乡的房间
房间
没想到,题目里也不准有“的”,于是,将定语去掉,只剩“房间”。看起来,房间二字由人遐想。可能是电影《房间》,可能联想到心房,虚实皆备。
家乡的房间,没有人会想到心脏,或者沉痛。它是实的,就是实打实的空间,不虚拟。大家会知道这篇文章是怀念家乡,怀念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这也是我的本意。
或者,改成“房间在家乡”,只是这样刻意避“的”不及,就不伦不类了。
所以,还是“家乡的房间”为佳。
东西走向的街道比较多,且短,我在龙港的第一个家就安在其中一条街上,叫海港路。
街道大多东西走向,且短,海港路是其中一条,不过几百米长。那里,有我第一个家。
第一句有语病,“我在龙港的第一个家……,叫海港路”,主语错乱了。且整个句子的节奏感欠佳,长的过长,短的太短。修改之后,没有“的”,语意更加准确,读来也有抑扬。
不舍丢弃之物
书桌换新了,不再出于外公之手,外公老了。
为了避免用“的”,文中出现两处以“之”代的,并不足取。
不舍丢弃之物改成“那些东西,他们舍不得丢”。
“不再出于外公之手”改成“不是外公做的”,尽管有“的”,但此时起了语气助词的作用,有点惆怅,因为外公老了,藏了一些情绪。
书架底下有几箱连环画,大概是这堆书里最适合我看的了。连环画算是我的阅读启蒙。
书架底下有几箱连环画——算是阅读启蒙。
书架底下有几箱连环画,算是我的阅读启蒙。
这样最为理想,意思清楚,也不啰嗦。
我还记得在藤下纳凉,透过藤架子看星星入迷,顾不得裸露在外被蚊虫扑咬的手和脚。
我还记得坐在藤下纳凉,透过藤架子看星星,顾不得手和脚,裸露在外被蚊虫扑咬。
意思不变,节奏有变,此处去除“的”字是为佳。
我待在房间里的时间越来越多
我越来越喜欢待在房间里
第一句更合心意。
待在房间里的时间变多,并不意味着喜欢待在房间里,也可能是要逃避什么。第二句为了不用“的”而违心用“喜欢”来形容,不好。
书柜崭新,木头制作,比硬竹结实,是我升入初中的礼物。
书柜崭新,木头制作,比硬竹结实,是初中升学礼物。
此处的字是为多余。
我们常带的钥匙不多,只有三两把。其余的由妈妈藏在各处。
随身带上三两把,其余由妈妈藏在各处。
这句修改之后更简洁了,也不影响语意。
有时,我会去找外公外婆,回味饭香,家的味道。
有时,我会去找外公外婆,回味饭香。
回味饭香就是回味家的味道,无需点明,倒能留点余味。
可是,我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房间,虽然与我最为怀念的海港路早已不在一处。
可我还是要回到房间,那里是一个家,只属于我一个人。
第一句后半句语义不详,前半句也啰嗦了些。
“可我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房间,那里是一个家,只属于我一个人。”
理想的三拍节奏:强弱弱。此处“自己的”,不能省。
有的常看无的赞,无的不总比的强。
无“的”是个好练习,帮助我主动探索更多表述的可能性。谨慎用“的”,不滥用乱用,也不视之为猛兽。的字是必须,还是多余,需结合上下文及整体语境加以判断。
网友评论
什么主谓宾定状补,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