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的说,思想的深度是没有限度的,像学术的境界,只要不断地求索,一切就只是阶段上的经历。年岁的逝去,在一天一天的消磨对着事物的好奇心,沉浸在现实的生活里,一天天记忆被填补冲蚀,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可能性在庸俗之中一点点消沉,一个朋友说另一个朋友告诉她一句话“你不够优秀,因为你不够孤独”,这个说法当然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也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毫无疑问的是,孤独是生命的一种陪伴,它给了你足够的空间可能让你变得更加优秀,但也许会成为一个抑郁症患者。与孤独相处,并善待它,说热爱恐怕没有哪几个做的到的,毕竟就人而言,它有着很强的社会性,也就有“我爱群居,也爱独处”一句,若是在孤独中挖掘价值,沉思,并试着给它介绍新朋友,它大约也是很愿意的。在我的认知中,孤独它具有其必然性,但总的来讲,孤独源于性格和一个人的思想,这是从相处层面来说,是忽视还是重视,假设已经消灭了这个假想敌,就像有人常说世间哪有感同身受,不过特立独行,事物不过还是那样的事物,人还是那样的人,不一样的是阶段,不一样的是心态,由于前因后果的关系,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一样有延续性,一般来说它不会突然,就像只能在某个无线电波的频段内,才能接收到信号,并在这个区间里,上下跳跃,如果恰当,波峰波谷就正是起起伏伏,这也是那样一个人,时而高昂奋进,时而消沉萎靡,但更多时候是在这两个状态间进行博弈。倘若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它的性格应该是复合型的,这种复合首先源于它的生理机体,它血液各成分的比例,它的一些特殊体质;其次,外部环境对于这个人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否被引导,被怎样的引导,以及自身对于这些引导的反应,在环境的刺激下,它就像模型一样被训练的复杂,又不断优化,但应该没有一个模型是精确的可以完全判断预测这样一个机体的言行,刻画它的思想曲线,这种研究的太多,是一种定性研究以及个案推广,再通过一些归纳分析得出那种以为普遍的结论,从概率上来说,这个事情会因为它样本容量的大小和特征直接影响结论的科学性。其三,还有一种颇像反噬的说法,那就是容易处在极端杂糅型人格之中,变化多端,思想活跃,脑洞大,有创造力,并且不会按照一般模式发展下去,这像一种突破,也是恐惧产生的缘由,常有这样的逆向思维,是一种反套路的性格,至少了解到的许多艺术家有这样的一些表现,他们有的甚至一生没有脱离“疯狂”的指控,甚至有的有癫痫和严重的精神疾病,但清醒和癫狂时分的创作造就他们在尘世的经典,但与此同时的是,伟大的天才艺术家们,往往有着公平的缺陷甚至不受待见,他们大多有着不一样的抑郁潜质,他们更像是一种燃烧生命与青春创造不朽的一群人,同时他们的价值往往像人们描述正义的那句话一样,“正义往往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然而,在艺术的境界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和环境的关联,他们遭受冷眼和世俗的讥讽,有的艺术家确实也狂热的过度,我且不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至少这些,在许多的通过文字和音乐来表达的名家大作中体现的比较明显,毕竟这也是非常常见且容易接触的艺术表达形式,我们大多数都知道的一些艺术家,许多人都在那种孤独和挣扎中死去,待到灵魂一点一点被发掘的时候,发现他们既超凡脱俗,却又俗不可耐。
在孤独的专注中,一个人的构思和创作,不断地掏空它,即使这些掏空在当时来讲一文不值,但艺术家总有他们的个性和脾气,有宁可饿死冻死的骨气,也没有一点乞求者获取同情的那种卑微,就每个人动物和生命的本质而言,那样的骨气也许是要以死亡为代价的,但这种倔强源于那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气质,就像我常说我相信荀子所言“人之初,性本恶”,对于这种恶的动物本性,可以通过教化和熏陶来加以约束和克制,我想许多人之所以以为他们善,是因为他们尚且还没有作恶的能力,最可怕的为虎作伥狗仗人势往往不是更残忍更可恨吗?孤独,也许是那种寻遍前生无人问,也许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寥,也许是尘世间不曾有过感同身受的遗憾,但终究来说,孤独是每个人性格里的一个必然成分,就看它被激活的程度以及表现方式。用人类存在的历史经验振臂高呼,存在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它不独特,只是在寻找和期待中一点点忘却,由此深刻的相信、无限的延伸“德不孤,必有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