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反应:what?满脸疑惑的背后,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中确实处处存在着各种“设计”,而且就是针对“你”而来的。
人类社会发展这么久,生产和消费作为两大本质的社会活动,是一直没有变的。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进行消费,而商品生产者,或者商家,需要将生产的商品尽可能多的卖出去,要卖得多,要利润高,并且还要能持续。
可是,在人口数相对固定的时候,消费的欲望的总量会有一个饱和度。这时候就会出现生产大于消费的情形。消费乏力,商家的利润上涨就是出现问题,怎么办呢?各种旨在增加销售获取更高利润的“设计”就盯上“你”了。
有一个关于牙膏的比较有意思的例子。中国古人刷牙,更多是叫漱口。官宦之家早上起来就要倒弄倒弄,而穷苦人家很可能没有这么讲究了。在产生了牙膏之后,中国人也开始习惯刷牙了,而且现在变成每天早上起来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不做不舒服。通常很多人的刷牙频率是一天一次。
但是不知道始于何时,一天刷两次,早晚各一次,甚至是饭后都建议刷牙的意识,悄然渗入了我们的生活,并逐步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中。尽管这只是一个健康建议,但是其本质的逻辑,却是牙膏生产商们的一场“诡计”。每人一天刷一次改成每天刷两次后,所消耗的牙膏数量翻倍了,这还不算,在牙膏的基本功能之外,厂家们又掺杂了各种新的概念,比如护齿、美白等等,随之而来的是牙膏的消费量提高了,价格也因新概念的加入而提高。这种“设计”是不知不觉,而且让人们觉得是理所应当的。
类似的,让消费者们养成习惯的“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多了。比如支付宝,最初是方便大家网购,但当大家网购使用支付宝的消费习惯养成后,便开始在其上面增加业务模式,从而能达到使用场景扩展,收入渠道多元化,逐步变成一个大的生态。
除以上这种“设计”之外,还有一种是针对情绪的。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光棍节=购物节。原本是属于单身者的节日,结果被硬生生的打造成了购物的日子。不想看别人秀恩爱,单身狗买东西就对了。没人爱,那就买东西,自己安慰自己就好了。似乎是个特别的日子,一定要干点什么东西,买东西就好了......
这就是建立在屌丝心理情绪上的一种消费营销。潜移默化的在给某种躁动的情绪,找到合适的出口,再配合上传统过节一样的促销,打折,大喇叭宣传氛围,以“不买东西不是人,不买东西,今天白过了”来洗脑。人的情绪一下子被激活,不由自主的产生购物冲动,不管有没有用/需不需要,先买了再说,这给众多商家创造了节日期间巨额的销售量,自然,利润也就随之产生了。
当然,“被设计”并非是指坏的事,可认为是一种顺应人心,适应满足人某种需求的行为的一种创新。正如,中国古人智慧中比较有名的“九曲桥”的设计,就是为了让人们的步调可能多走几步,曲折萦绕之间,欣赏到更多的美景。说到底,还是在于人心,是抓住了人心,自然“设计”了人性。已有的众人心,众人习惯,要能抓住;而未有的人性,需要引导并引领,这是当代产品设计和营销必须要有的智慧。
你,是否正在被设计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