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继续,今天读到关于“愉悦”这种体验,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峰-终”理论:
人们对过去体验的总体评定主要反映了体验过程中感受最强的时刻以及体验结束的时刻,而忽略掉了整个体验(愉悦的或令人讨厌的)持续了多久。
也就是说我们在回忆过去一段美好时光的时候,往往想起来的是这段时间内的最佳体验和它结束时带给我们的最终体验,而不是再完整地把整个过程回忆一遍。最佳体验不用说,整个过程肯定是让人愉悦的,最终体验就有意思了,因为结束的时候有“好”和“坏”两种情况。
生活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一场演出的最后我们会安排“压轴”,通常把最好的、记忆点最深的节目放进来,从而为整场演出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如果演出过程中的其他节目很棒,给观众带来了美妙的体验,而最后一个节目索然乏味,过后我们回忆起这场演出的时候,也会觉得感受平淡,因为原本的美妙体验被最终的不快冲淡掉了。
推而广之,我们很多时候更注重第一印象,努力在开始的时候展现好的一面,而事实证明“最后印象”同样重要,如果你为整个过程花费了巨大心力,而在结尾的时候泄了气,那就会产生前功尽弃的负面效果。
我们没必要再老生常谈“善始善终”的重要性,毕竟谁都听过“行百里路而半九十”这样的大道理,为什么我们还是做不好呢?一对夫妻吵架的时候,都会翻出过去各种“我对你的好”,意思是我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就不记在心上。这恐怕不是因为对方“忘恩负义”,而是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了好的一面,忽略了很多“不好”也是我们造成的,对方感受到的是好和不好的叠加,很多快乐就这样被冲淡了。
这里提到了亲密关系,放在一生的漫长旅程中,尽管我们很努力付出、维系亲密关系,但终究难免在有些时刻会疲倦,反问“我都付出那么多了,为什么不能休息一下”。这时候就应该想想,我们的“休息”“放纵”“无所谓”是在消耗自己之前的每一份努力。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是要我们建立“讨好型”人格、无休止地付出才对么?要表达的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明白,我们没有办法让对方只记住自己的好,更不应该因为曾经的“对你好”而变成最后“肆无忌惮”的坏。
很多女性(男性亦然)会抱怨自己的另一半婚前婚后完全判若两人,有被“骗到手就不管”的感觉。不对,婚前婚后你面对的其实是同一个人,但是他(她)变成了我不喜欢的样子,怎么办?于是试图去改变对方、影响对方,结果发现更糟,因为改变一个人应该是这个世上最难的事情了吧。
这个时候能做的是反思、保持自我(首先自己别“变坏”太多),把幸福、快乐建立在自我意识中,而不是建立在对对方的期望中,也就是《打开》这本书教给我们的东西,保持积极心理、积极心态才是追求幸福的不二法门~~下一章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