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创新课堂
什么是教学?他近百年前的思想,今天的每个老师都该读读

什么是教学?他近百年前的思想,今天的每个老师都该读读

作者: 智能观 | 来源:发表于2019-03-27 19:58 被阅读6次

    最近充电,读了几位教育大家的著作,感触颇深。

    我们今天在谈的、希望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家在近百年前就已提出。那些深有同感的内容,很想跟你分享。今天的充电日,跟你分享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中的一篇文章。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代表作《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等。

    曾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人民网评价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以下是分享内容:

    教学合一

    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之外,便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

    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他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

    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

    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上移在学生身上来了。不像从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他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固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

    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不能与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试试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终归还是不妥当的。

    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子才好?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

    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的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

    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不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

    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如同柏林大学包尔逊先生(P.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

    德国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些益处,而且时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的事体。

    因为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都是因为当事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有十分的枯燥。所以想要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教学合而为一。这就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

    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更多干货文章,请关注智能观的公众号:zhinengguanym,里面很多方法论、干货与前沿思想等文章。在对话框回复:编码书,获取儿童编码相关书籍。有关前沿教育的问题,也欢迎与我们交流。

    —完—

    亲爱的朋友:

    说来遗憾,多年前就想读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直至近日方读完。

    如果今天的分享你读过了,权做温故之用吧。

    如果你跟我一样,之前还未读,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也有所帮助。

    祝好!

    智能观 灵米

    2019-3-27 于北京中关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什么是教学?他近百年前的思想,今天的每个老师都该读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cz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