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来,窝在沙发上刷手机,无意中看到了一篇谈论朗朗成名前的至暗日子。
朗父望子成龙,同时也相信棍棒教育,歇斯底里辱骂是常有的事。不成功便成仁,没有成功的话连活着都成了多余,尤其是,当他得知朗朗被一位音乐家拒绝收徒的时候,他的焦躁几乎也达到了顶点。
作为一个出身普通、人生平凡的母亲,这篇文章看完后,通身感觉都很不舒服。
太过功利的教育,固然多数人各显神通最终达到教育目的,但是,其中经历的心灵创伤只能靠他自己疗愈,若是孩子在成长叛逆期亦或是心理极端时,难免不冷血。
曾经,在高考前的几年间,我也像颗网传的“高考工厂”里踏实的螺丝钉,努力、机械、没有多余的与学习无关的爱好,分数决定了荣辱、座位选择、教育资源。
高考结束已好多年,虽然我受益于高考的成绩,但仍然不喜欢那种为考而考的教育氛围,更何况,高压之下发展起来的同学之情并不亲切,也不美好。
看过《放牛班的春天》,我只有一个感悟:“爱,让人成长,而非深深伤害”。
育儿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人父母,为何非要选择残酷无情的那一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