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一个朋友辞职了,去奔向了她的诗和远方。
周围认识她的人,都在议论,有人叹服她做自己的勇气,有人质疑她的新选择所要面对的风险她能否擎得住。
无非就是这两种评价。
这些评价无关对错,关乎自由。
不存在没有代价的自由,绝对自由的自由。
就像地球需要围绕太阳转的同时,才能任性的保持自转。
如果完全抛开规则,完全不想接受束缚,自由的结果就是脱轨后的无尽的黑暗和自我毁灭。
这种束缚,在自己看来就是两种:
别人眼中的自己
自己眼中的自己
前者,需要绷着一股气,时刻满足外界的期待,如社会的期待,老师的期待,父母的期待,配偶的期待,粉丝的期待……
所以才有了人设一说。
如果外在的期待与自己对自己的渴望相互一致的话,人的内心世界是比较和谐的,外在表现出来也是积极向上的,乐观努力的。
如果不一致呢,有人选择一味地掏空自己去满足外在的期待,让外界满意,可又有谁看见了自己内心的委屈和愤怒呢。
内在的想法一直得不到认同,得不到安抚,找不到出口,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对话就无法达成一致。
人就会冲突,久了,就会抑郁。
如果破天破地的大闹天空一把,也算是有个发泄的渠道,对自己内在的想法有个交代,只是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这个胆量。
那第二种选择呢,选择做自己眼中的自己。
会有人觉得你不可思议,不可理喻,莫名其妙,无法评价。
会有满天满地的质疑,好奇,打探,刁难。
你在乎的人可能会有转身离去的背影,深深的叹息。
这些,你能接受的了么。
可见,无论怎么选择,人生都是不完美的,都是需要面对取舍和纠结。
都是有得有失,所以,一味地患得患失是多余的,是自欺欺人的,因为,选择本身就意味着对另外一种可能的放手。
太过执着于完美,本身就是难以实现的天方夜谭。
享受过程不失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陪伴。
无论处于哪个过程,都可以平静地接受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受着得失之间人生的复杂和多样。
人心的复杂和多样。
自己的复杂和多样。
也许,当下的你的选择只是满足了当下的你。
无关其他,只关乎自由。
而自由从来不是一定去做正确的事,而是去做想做的事。
哪怕天要下雨,我也要去散步。
哪怕天寒地冻,我也要做我的篝火。
结果,雨哗哗的下,浑身都湿透了,我还是笑了。
结果,冻毙于风雪,我手里还是握着那根火柴。
所以,我理解那个辞职朋友的选择,不是要与世界对立,只是想遵从本心。
什么时候,我们把自己的选择和他人的期待适度划清界线,自己才算真正看到了自己,才算可以独立地面对一些人,独立地面对一些事,才算真正地完成了自我成长。
然后,不留遗憾地,笃定不移地奔向自己的选择,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打包好统统都收下,去过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