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读好书。古今中外不同领域的书,都要去涉猎。文学类、政治类,经济类、哲思类、历史类、宗教类等等。
还有,还有各大平台推荐的,超级火爆的网文书、畅销书、教科书等。譬如:都市类,言情类、悬疑类,穿越类。
还有,还有那些贴上标签的“垃圾书”呢?当然也要读。
庸俗的,高雅的,好书、坏书通吃,取长补短,学会借鉴,总有你学不到的未知东西。
对我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览群书,这样的读书,对我来说好开心。
特别感谢那位早起领跑者,一年能读上300多本的读书大咖。真是读书的牛人。不同领域的书都要涉猎,走心的书,还要精读泛读,反复的去读,去复盘。去精进自己。
她的特别分享会,颇让我受益。更新了我的思维认知,改变了我固有的读书方式。以后读书,但凡有时间,绝不再朝秦暮楚、挑三拣四。
可我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呢?
我们共处的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的输入从来都不缺位。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选择却各不相同。
某某某狂欢节、某某某书香节、某某某读书日、某某某纪念日,劈头盖脑的炫上一波。
大放送,超低价,买几送几。狂轰乱炸,名目繁多。紧接着是刷、刷、刷,买 、买 、买。过不了一二天,大包小包送货到家。
然后呢?然后崭新的、千挑万选的各种书籍被束之高阁,甚至书的外包装都不曾打开。把它们统统放在书架上,装潢一下知识门面。耶!效果也不错哟。
那你真正读到了什么?增长和吸收了怎样的知识?难道只是盲目的随波逐流好奇跟风吗?
反正我觉醒了,不愿意这样的方式浪费金钱,在虚幻中读书了。除非我特别钟爱的作家和他(她)的作品,读上千遍万遍也不厌倦。
尤其当下,更需要安静的沉淀自己。多读一些书滋养自己。
去年某一天的下午,我正在整理小房间的书架。顺便把新买的几本新书插在里面。
电脑桌前的晓林同学看了我一眼,轻描淡写说了一句话,却无意中打击了我,他说:
“你能把咱家的书都看完就不得了,至少得花费十年的时间。”
我惊讶的张大嘴巴:“什么,十年。”我一听十年都受刺激,时间也太长了吧,直接让我夸到了古稀之年,那时候,我还留存在这个世界上吗?
晓林同学扭过头,用手指着满满当当的书架,说:
“你目测一下咱家的书有多少?
“我不知道。”
“你大概估个数,不算最下边橱柜里面的书”
“那,有5000册吗?”
“你说呢?至少有册,你房间里的书架算不算呢?
哦!我沉默了许久没有回答。用眼和手迅速划拉着书架。仿佛是大阅兵似的。上下左右、横排竖列,我一一检阅着,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又那么的陌生。
他们在挑战我吗?忽视了他们的沉睡、孤独和存在,这些书我能用一生读完吗?
一天又一天,岁岁月月年年,我与他们的互动,大多数是擦肩而过又擦肩。
假如,余生真的还有十年,我将会怎样度过?——美好的读书时光。
忽然,一本佛书映入了我的眼帘。关于生老病死,关于生命的价值,关于……
我安静的坐在书桌前。打开了这本佛书。这是十几年前去五台山的时候获赠的公益书。
书中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话,至今印在我的脑海里,并让我坦荡的面对死亡:
无论你躲避在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死亡终究要找到你,抓住你。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黑白世界
哇!一语中的不得了。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从那一刻开始,不敢轻易的虚度时光,也不再畏惧死亡。
从那一天开始,准确的说,从我做起,从我家的书架那一刻开始“博览群书。”
我就像他们的一个老朋友一样,不在朝秦暮楚,不在挑三拣四,什么样的书我都去读,就是标签的“垃圾书”我也会去读。
对我来说,这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博览群书,仅代表我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