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公主的崇拜,也许是每个小女生共同的热爱。大姐姐一岁半时第一次去迪斯尼时,我对那些公主的形象并不了解,所以看到路上的海报,还真有点懵懂,但是大姐姐一路在一一念着她们的名字,我觉得错愕: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啊?大姐姐说因为那些书上你给我讲过啊。汗颜,那时候的我,讲完之后自己都没记住太多啊。看着她的认真劲,我赶紧掏出手机搜一下,而且我真的花了不少时间才记住迪斯尼几乎所有的故事和角色。到现在我能和大姐姐探讨关于公主的共同话题,着实费了不少劲。
当年我看《爸爸去哪儿》时,听到多多和费曼哼《Let it go》,觉得这两个小屁孩能唱这首歌实在是一件很厉害的事。现在大姐姐已经可以唱出完整的一首歌,我竟然习以为常了。而这,大概是她一年多听了几千遍唱了几千遍做到的。迪斯尼动画片里的歌,她能唱的也比我多多了,而且一听到音乐,她就条件反射地要告诉我这是哪个动画片的。《冰雪奇缘2》上映两天她刷了两遍,因为看完第一遍之后我们俩对于哪首歌在哪个剧情里出现有不同意见,所以我们决定第二天再去看一遍看看到底谁说对了。而且我们对于这部片有不同意见,我觉得就是90年代中国情歌MV大串烧,大姐姐依然觉得它和第一部一样是心中的永恒经典,我们互相表达见解各自美丽,谁也不妨碍谁,只是我依然要帮她买周边。
迪斯尼公主们的裙子,大姐姐塞满了一个衣柜,有大半年晚上要穿着这些裙子睡觉,我当然考虑到不够舒适等各种理由,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她美美地一觉到天亮。
父母们总是能对一件小事想得意义深远,总有“我爱你,为你好”的担心,可惜总是显得多余而无用。
大姐姐看到公主们总是有漂亮的耳饰,所以她也想尝试。小时候戴着那种夹耳朵的耳饰觉得太疼了,戴上去还生怕掉了,后来自己喜欢拿一些绳子挂在耳朵上,还陶醉地感受美美的自己。她的好朋友打了耳洞,她觉得太美了,开始有点想去试试,但是担心有点疼,所以犹豫了一段时间。后来她告诉我她决定要去打耳洞了,而且对这件事真的很期待,昭告天下似的告诉她的老师同学。她觉得就算疼也可以忍受的,可能感觉打完之后自己的美可以上升一个level。
去打耳洞时,看到别人在作准备,她有一点点小小的紧张,但是还在努力地笑着。然后钢针穿过去的那一刻,她竟然一动不动,我当时想难道一点都不疼的吗?我小时候已经打过两个耳洞,我也一直想再打一个,这次也决定和她一起去试试。看着大姐姐这么淡定,我也没有一点压力,可是钢针穿过的时候,我疼得大喊了一声。
我跟大姐姐说:妈妈很欣赏你的勇气,可是我真的觉得那一刻好疼啊。后来所有人看到她的耳洞都会问一句:打耳洞不疼吗?她都很神气的回答:我不怕疼。
其实是为了让自己变成心中更美的自己,她愿意勇敢去面对。
所以对于烫头发时在理发店坐了将近四个小时的经历,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烫卷卷的头发,也是一个让她自己很兴奋的决定。但是几个月过后,我说头发不够卷了是不是再去烫一次呢?她很肯定地说不要了,因为直头发看上去要比卷头发更长,现在她想要的是长头发,所以不要让它变卷了。
大姐姐喜欢化妆,喜欢往自己脸上瞎画。她当然没法准确把握住技巧,但是既然乐在其中,我从来都是支持,只是把闪闪的眼影涂得半张脸都是时,卸妆真是一件麻烦事,后来她觉得不喜欢卸妆的过程,因为要来来回回擦拭好几遍太不舒服,所以化妆前她都会掂量一下:这个画上去好不好洗啊?小时候还特别喜欢妈妈的口红,把我的弄残之后当然就得到了自己专属口红了。但是她现在不涂口红了,因为她发现,嘴唇上涂了东西,让她不自在,抿着嘴假笑还不吃不喝甚至觉得吞口水都难受,生怕弄花了,她觉得自己不喜欢这样的不自在。
当其他大人还在担心化妆品对身体有影响而处处阻挠孩子尝试的时候,大姐姐已经作为过来人体验过美丽和自在的取舍了,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在追求美这件事上,大姐姐孜孜不倦而且渐入佳境,我觉得这是很自然就发生的事情,而且也会顺其自然甚至助她一臂之力。但是,我还真的特别容易听到很多来自别人的声音,包括对大姐姐的好言相劝和对自己孩子的深深忧虑。
烫头发的大姐姐会被人关心“烫头发的药水会不会对身体不好啊”,当然还有告诫自己孩子“小孩子不能烫头发的”、“小孩子不能涂指甲的”。
每天在电梯里遇到邻居,总会被问“穿这么漂亮是要去表演吗?“哈!敢情不上台表演给别人就不用穿得那么美咯?
当然也会有人对自己化妆自己扎头发的大姐姐形象表示同情。
大姐姐已经习惯了这些话语,所以她就是很神气地不予理诸如“小孩子不能烫头发的”、“小孩子不能涂指甲的”的话,会心一笑,然后大姐姐一定会说“她都x岁了,这么大了她妈妈还说这样的话”。只是对于别人叫她“小姐姐”“小公主”这件事,她是很在意的,因为“我已经四岁了!已经是大姐姐了,还叫我小公主!我不喜欢”。当每次听到别人叫她“大姐姐”、“大公主”时,她会露出很满意的笑,因为“你懂我的欢喜”。
我也从来没有拿她当孩子对待,除了格外照顾她这个小生命外,在家里她就是经常参与决策的一个大人。而对于她自己要怎样装扮自己这件事,我也在学习如何有效地在表达支持之外给予可被采纳的建议。毕竟做一个终身学习的父母,是时时不能忘的使命。
作为一个觉得T恤短裤人字拖就可以过完一年四分之三日子的人来说,我当然没有刻意鼓励大姐姐去拥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公主裙礼服。甚至现在我也会对她的一些选择嗤之以鼻,可是,她总是会把我拉回现实“我有自己的想法,请你尊重我的想法”,所以,我怎么能做一个比孩子更差劲的妈妈呢?
固执而抱有偏见的父母们,大概是孩子追求美好的第一块绊脚石。
对于孩子们想要模仿、打扮、拥有,父母们的第一念头是不是“模仿了别人就丢失了自己”?“爱打扮的话就容易追求物质”,“喜欢打扮就会变得不自信”?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对于模仿这件事也从未停止,不然哪来的什么xx同款xx爆款呢?只是成年人学会了低调,不至于满世界喊:我就是要她那样的!毕竟,这样说出来怕显得很丢人。大人们吝惜溢美之词,更不能暴露自己的欲望,生怕这样暴露了自己的“比不过”让自己显得不够自信。
但是孩子们是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觉得别人的好看,所以我也想要,这样我也可以很好看,而好看会让我觉得更开心。这样的逻辑有什么问题吗?一点都没有,哪个剁手党不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去看评价的呢?而且偶像崇拜,是儿童心理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现象。
我更欣赏孩子的一点是: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包括对别人的赞美。很幸运的是,大姐姐上了幼儿园之后,更是找到了一个每天可以探讨“美”的大本营。女孩子们有很多共同话题,当然也会受男孩子影响发现原来这世界还有酷酷的奥特曼,很难得的是,老师们很尊重孩子的审美和想法,帮助他们去实现、去表达、去传递。大姐姐每天去上学,大家在教室门口相遇,总能听到孩子们在说:xx今天很漂亮,我好喜欢她的xx。或者是直接告诉对方:你好美啊,我好喜欢啊,我可以看一下玩一下吗?
试想,如果自己孩子是那个在旁边默默不语或者对别人的好而产生酸葡萄心理的人,你会更好受一些吗?
所以孩子说出她想要模仿谁,这为什么会让父母觉得焦虑呢?
如果没有尝试过心中的那些角色,怎么认定现在的自己就是最想要做的那个我呢?人生就是体验,没有体验过,哪敢说取舍和执念。
而且,爱美不是女孩子的专利。
或许是因为绅士的修养太难进阶了,所以“如果我生的是女儿,我就能给她打扮”这样的话也可以庇护很多妈妈,衣着得体并不是女生才需要在意的事情。所以无论男女,都可以对美的追求保持一致。
爱美和物质,总是被父母们无情地链接在一起。
大概是大人们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发现现实世界里总有那么多遥不可及的东西,而且那些看上去有质感的美,总是不便宜。
那这样的质感和美,你得到了吗?也许你未曾得到,所以认定了那些物质生活里的追求索然无味。
可我就是很喜欢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我太珍惜那些可以用钱买到的美,因为有太多用钱买不到的东西让人连努力都觉得精疲力尽。
物质和精神从来不是对立的,但我们喜欢玩对立,因为这样才有理由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指手画脚,不然,哪有那么多借口呢?
孩子的眼里,更是视金钱如粪土,他们该怎么理解一个东西仅仅因为它需要花钱买而就成为禁忌呢?或者父母们用数字设置一个障碍,还美其名曰是节约呢?
他们只是觉得美就是美,哪里跟钱有关系啊。
若真如此,那按照经济条件划分,是不是金字塔越往上的阶层,就是一身铜臭味纸醉金迷?难道金字塔最下面的人精神越高尚?那为什么我们还焦虑地在找阶层进阶的通道?
没有那么多大道理,也无需那么多大道理。
让自己拥有心目中美好的样子,这就该是我们的生活常态。不然,努力半生是为了成全一个压抑的你吗?
当然,我们也可以去享受那些自认为和物质无关的美,焦虑的父母们却又会津津乐道那些放弃了千万学区房的一家子去环游世界的完美生活,可是,首先得有一套房啊,不然哪有放弃可言呢?经营一个家之后才发现,温馨祥和的其乐融融和放逐田野的天高地阔,其实没那么容易实现,但是孩子想要的,从来不会很多。
追求美和自信这件事,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被说得必须水火不容了。
简单粗暴的例子:同等条件下,给你两件类似的衣服,一件穿上去,就是好看,另一件,穿上去就是不好看。请问,你选哪一件?难道你会选那件不好看的吗?
好吧,衣服太肤浅了。
同等条件下,有两个房子,一个宽敞明亮,家具齐全,一个阴暗潮湿简陋无比,难道你会更愿意住在后者吗?
好吧,房子太让人焦虑。
当然,现实生活往往复杂多了,好看的衣服就是贵,大的房子就是买不起。可是骨子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们从一而终。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实现理想和价值,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吗?有谁会说你这样的追求是不自信呢?寻求温暖和安全感是人生来的本能,禁欲和苦行僧的生活方式,或许会被褒扬,但是我们并不是很喜欢身体力行。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很直接,我认为好的,我就想要,傻子才不要呢!
摒弃美好而追求污浊?这样才谓之“内心强大”吗?在人群中蓬头垢面,这会让自己感觉有舍我其谁的气势吗?为什么非要给对美的追求贴上虚荣的标签呢?
所以我当我听过比“跳拉丁舞让孩子性早熟”更荒谬愚蠢的言论时,也可以一笑了之了,这个世界总是很幽默的嘛,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自信,是知道自己有什么好的,有什么不够好的,我可以接纳这个好与不好同时并存的自己,我也有足够的力量去做那个心中更美好的自己,去维护、去改变、去争取或去拥有,都可以,因为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你有你的价值体系,我有我的生活方式,谁在意谁呢?
焦虑的父母还有更有说服力的道理:如果花时间琢磨打扮了,就没时间学习了。
是啊,我们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从来就只有靠学习了。几十年前,我们所说的“学习”就是去上学、完成作业、考试,现在我们的“学习”依然如此。可是这个世界已经截然不同了。而且,最该好好学习的,反而是一直被孩子在默默观察效仿的父母。
大概在大姐姐两岁左右,一个同龄孩子的妈妈很善意地跟我说,我对大姐姐的教育方式也许有问题,比如太温柔,这样孩子会很脆弱,经不起挫折;总是想着自己当一个公主,这样爱幻想永远在温室里太不现实;满足她的很多愿望,孩子会不知道珍惜……可是很遗憾,她说的好像都没有发生。反倒是她越来越多地面对孩子的招数应接不暇:孩子已经开始撒谎欺骗为了逃避她的怒吼惩罚;遇到不满意的情况不听任何解释,因为觉得妈妈的话是假的;看到其他孩子的东西,会开口请别人的父母给买, 因为自己妈妈是不会答应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其实是一个意思。
大姐姐对于公主的喜爱,是狂热的。当她看到冰上迪斯尼那些穿着冰刀翩翩起舞的角色,她穿上裙子学轮滑,站在真冰场上,她开始提出自己要尝试花样滑冰,这才能实现她心中那个冰上起舞的自己。想要当美人鱼的她,游泳也特别卖力,穿上美美的泳衣,一节课45分钟可以不停地踢腿,这让我都觉得特别吃力,下课后问她累不累,她都说“才不累呢,我今天好有成就感”。她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课堂上自己的状态,大部分时候都会开心地告诉我,这节课又有进步了。从两岁到现在,她的梦想都是要成为一个ballerina,她每天很认真地练习舞蹈,她经常看着视频自己学习动作,然后随着不同类型的音乐变换伦巴、恰恰、踢踏、芭蕾的姿势陶醉地扭起来。她能自顾自美着的同时自顾自地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而我不用使太多力气去说教,这难道不是快乐教育所该追求的极致吗?
这一切其实是很自然地发生着,大姐姐在成长,她有自己的自主意识,她开始尝试思考,甚至今天觉得丑的东西,改天变成了她想要的美,比如她曾一度只能接受别人评价她“优雅”,对于被冠上了“可爱”、“酷酷地”、“帅气”的词都会感到很愤怒,可现在她最爱说自己是“搞笑”、“傻傻的”,当初那个只认可“优雅”的孩子,我应该要为她当时和未来的接纳度感到焦虑吗?顺势而为地对待孩子的成长,才能让我享受每一个与孩子相处的阶段。
对于写这个内容,我一直很忐忑。小爸爸对于我写的东西,总会有一些很难被我接纳但又不得不承认的见解,比如他说我要避免将这沦落为“我女儿很棒”、“我带娃很有一套”的炫耀。所以我总是战战兢兢地想要避免变得这么市井气。但是我回头一看自己写的,不妙,又这么发生了。
太难了,如果我没有亲身经历,我怎么敢大放厥词,如果我自己没走过,凭什么试图告诉别人这条路没有错呢?
而且,放眼望去,在追求美和实现美这件事上,大姐姐也真的要登峰造极了。但是同时我也看到很多还处在水深火热的孩子们,他们的遭遇就没有那么自在了。一千个父母就会有一万套育儿说辞,所以我更觉得,从抛开偏见到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相信自己、接纳自己也接纳孩子的父母,路漫漫其修远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