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费心管教,孩子也可能出问题?别让极具牺牲精神的父母冤了!

为什么费心管教,孩子也可能出问题?别让极具牺牲精神的父母冤了!

作者: 发愤的草莓 | 来源:发表于2021-04-26 10:57 被阅读0次

    有人说,孩子有没有自驱力的型号,看父母手气。

    不然。很多自动自发的宝宝是家长“小心机”的结果。

    只是培养自驱力,要趁早,抓住10岁以前这个父母影响力的窗口期。10岁以后的孩子开始“不那么听话”,因为受同伴、外界影响更大。

    那么,如何在这个时间段里培养自驱力的娃?

    之前在《孩子不用催促就学习?这个动机理论要烂熟于心》提到,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

    它把人做事的动机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缺乏动机,

    第二种是外在动机,

    第三种是内在动机。

     (图片来自网络)

    如上图。从左到右,受控程度越来越低,自主程度越来越高。

    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怎样培养孩子自驱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入手,

    第1方面,拔除不良的外部控制。

    第2方面,填补基本的心理需求。

    第3方面,涂抹积极主动的底色。

    这一次,先聊聊“拔除不良的外部控制”。

    一说到减少控制,你可能会觉得孩子怎么能家长不控制孩子,等一下万一失控了,孩子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怎么办?

    这里说的是,不良的外部控制。

    复旦大学有一位当过访美学者的教授发现,美国的问题少年多是家长不管不问,但是中国的问题少年,还有不少是父母花了很多心血管教,付出大把时间与精力,极具牺牲精神,但孩子依然出问题。

    实际上,是家长管不到点子上,存在不良的外部控制。

    不良的外部控制有两类。第一类是可以选择不管的,而“你认为”是问题,所以出手了。

    比如,有的孩子周围有现成的玩具,他偏不要,老是倒腾那些不是玩具的东西,跑去厕所玩水。

    有的孩子喜欢在沙发上蹦下跳,又摆了很多小凳子踩着走过去,弄得家里一团乱。

    有的孩子“毛手毛脚”,家长做饭煮好什么菜,就喜欢去厨房把盘子端出来。

    父母看这些情形,一烦躁,立马开始叨叨叨。

    回过头一想,所谓的“错”真的是“错”吗?或许只是不太符合大人常规、刻板的印象。

    小孩不按常理出牌,而是按着他们的设想动手。我们觉得给自己添麻烦了,就开始制止:“唉呀,孩子你这行为不要做啦!”甚至上纲上线大骂一顿。

    其实,适当地允许犯“错”,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朋友的儿子考上了国内著名美术院校,本身特别喜欢美术和设计,平日里拿奖学金拿到手软。

    我问他有什么育儿技巧。他说,你不知道,以前家里的墙,没有一面是干净的。

    原来,他儿子从小就喜欢随意在墙上涂涂画画。

    如果是你,你可能会马上阻止小孩这种行动,严厉批评一下,告知要在纸上画,但是这位父亲闭紧自己要批评的嘴,从而养大了儿子的天赋和兴趣。

    哪些行动应当被制止,除了会伤人损己这种致命错以外,其它没有绝对的标准,完成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你更认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清华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赵昱鲲,就对“整洁”这件事不怎么看重。

    他觉得儿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把衣服穿得乱七八糟都无所谓。但他非常看重“说话算数”这件事。

    从这个角度一想,你是不是可以过滤掉80%所谓的“孩子的问题”?

    成人眼里的世界和孩子眼中的世界,不一样。容许孩子犯“错”,给予一定的探索空间,他们才会觉得世界好玩,不然生活多么无趣!

    避免灌输标准答案,也是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自由表达

    那些你认为底线的事情,是不是真的是底线?

    比如玩电子游戏,大多数家长听着像猛虎一样,都怕影响了学习。(PS:我也不鼓励对电子游戏上瘾)

    重庆有位家长,看到六年级的儿子迷恋一款街头电子游戏,索性引导孩子上网查资料、实地走访,去调查这款游戏在重庆的经营情况,写出5000字的调研报告,非常有智慧。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现在每个家庭的小孩都比较少,家里长辈的焦点都是他。

    上海一项有关80后的研究发现,当今祖父母辈每天参与孙辈养育的比例达到70%,两代合作育儿是非常普遍。

    也就是说,如果你和爱人是双独,那就有6个大人有机会给孩子纠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6人)。在学术上,这种现象叫作“密集母职” 。

    每个人都有权利管管管,叨叨叨,每个长辈都有权利指出他的错误。在这种密集型的管制包围之下(注意是密集型,不是说不能指出错误),会出现什么情况? 

    一是,凡事就抬杠,你说东,我偏西

    可能还没达到调整的效果,孩子开始反弹,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不管你说的一句话对还是错,一定要给你找茬:“我就偏不,一定要往另外的方向去走”。

    二是,孩子继承了这种“管制”模式。

    孩子可能也习惯了这种密集管制的模式,一直很乖很乖。某天发现,噢,原来我这么做是可以让别人听我的。

    长大之后,会用这种行为惯性对待周围的人,他觉得简单粗暴就能搞定的事,当然不会想到用其他更加治本效果的方法。

    比如,良性的“非暴力沟通”、好玩轻松的游戏手段、以情动人的方式。

    三是,小时候有效,但中年叛逆更可怕。

    在密集管制的环境之下,内心有一种叛逆的因子。等到长大以后,有能力挣脱家长,行为比较另类。

    有的小时候看起来是乖乖女,但长大要找的对象就是小刺头,越叛逆越好,因为她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想要的影子。

    还有个别中年叛逆,明明生活在外人看来是无比光彩的,突然间不好好生活了,离开父母妻儿独自去潇洒,这也是有。

    四是,一直很听话,但没自主性。

    变得像扯线公仔,任你摆布。“你们说啥就是啥,我也不反抗”。

    就像日本的一些低欲望青年。面对一切事情的时候,告诉自己,这没有意义,然后心安理得去退化,放弃自我成长。

    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犬儒主义”。

    听到这里,很多父母可能都怕了,那该怎么办?难道放任孩子不管吗?

    当然不是不管,而是把关注点放在目标,不要死盯那些所谓的“问题”。

    每当我们想叨叨的时候,先缓一缓,想想——

    这真的是应该纠缠的问题吗?

    这个真的是错吗?

    还是发展中的自然规律,到了这个阶段有这个特点吗?

    当我们盯着问题的时候,也可以想一想——

    育儿目标是什么?

    这种场景,如何处理才能往育儿目标靠近?

    除了会伤及别人、超越父母底线的事应该立马出手去管,其他80%所谓的“问题”可以过滤掉,才有精力关注那些重点的、关键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哪些?跟家长的价值观有关系。

    有些家长看重的,另外的家长不以为然。

    当然,对于孩子的自由不能过了火,我们也是要对他们的自由设限。那如何设限呢?

    在管教这方面,很容易出现的不良外部控制的第二类情况

    应当关注的事情,但管教的方式不妥当。这些往往是父母无意识的,也不知道它的伤害在哪里。

    它们究竟有些什么?下一篇文章继续深聊这个话题。

    (未完待续)

    .

    - End -

    作者:发愤的草莓,干货新书《现在就干》作者,专注时间管理与妈妈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琐碎的生活变成像游戏一样好玩。家有2宝,上班之余耕耘公众号“发愤的草莓”,每天5点晨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费心管教,孩子也可能出问题?别让极具牺牲精神的父母冤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gs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