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课程的名字。乍看,觉得小妞还小,先不用管,后来再看年龄,从七岁开始,就涉及到“青春”的话题了,怎么能算早呢?果断下单了。
关注情绪当然是学习心理学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让我感觉迫切的还是跟小妞相处过程体会到的堵。说不清怎么回事,就觉得有时感觉堵在那里。我再也不敢说读懂孩子,甚至想,我真的能读懂谁吗?也许大多就是投射吧。
听课程,最触动我的还是焦虑。虽然开始讲的是跟老师的相处,但是根源还在于家庭模式。焦虑会让我紧张,是因为我随时能体会到自己的焦虑,又那么害怕孩子也有这样的情绪吧,但是,害怕又如何呢?我不可能再像以前拿一个理论去套孩子,也明白,单纯的做样子,解决不了长久的问题。
一切情绪的源头都是恐惧吧。综合听下来,觉得自己还是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哄骗自己说,我顾不过来,首先要解决眼前的事情,但是一味地看事,又阻力重重。说白了,不管哪个方向,单纯的强调都不见得解决问题,教育孩子是系统工程啊。
老师讲课平铺直叙,却又很深入,每一种情绪从多个角度分析,给我很多提示,在过程里,我不断的印证自己,印证孩子,有时觉得欣慰,大多情况是发现自己的欠缺。任何时候任何情形的出现都不会无缘无故,这个课程也是,恰如其分的又一次给我敲响了警钟。
好久没有时间跟孩子玩游戏了,昨天小妞愣神都不肯写作业,我恨得牙根痒痒,说,不行了,干脆打你一顿再继续吧,不然我什么也干不下去。小妞有些发呆,却并不恐惧。
我边靠近她,边给她讲规则。她一听,已经开始雀跃,主动挪开障碍物,我们俩个第一次规范的玩起打闹游戏。她咯咯直笑,出手敏捷有效,我几乎不用相让就已经落了下风。
过程里,感觉释放情绪的反而是我,我们的链接还是浅浅的,但又是自然的。结束是我喊的,有点仓促,我自己也觉得意犹未尽,以后再玩吧。
磨刀不误砍柴工,注重孩子的情绪,就是爱的表达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