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忘”之间游弋的“看”客
今早无意间读到了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上课资料,又一次被大师折服。写下这个题目,寻找一个新的《孔己己》的教学设计。游戈在“记”和“忘”之间的“看”客。
四个小问题解读《孔乙己》1.请问读完《孔乙己》你“记”住了什么?又“忘”了什么?2.孔乙己自己记住了什么?又忘了什么?3孔乙己以外的人分别记住了什么?忘记了什么?前三个问题重在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让学生先说,再找,边看边思。4.这看似矛盾的“记”和“忘”背后又隐藏了什么?重在感知故事的背景和主旨。通过记住,通过忘记,通过这些看,你觉得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还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李海林教授曾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在于善待学生,善待学生的‘初感’;但是初感是一个要超越的对象,而不是一个目的对象。”(《李海林讲语文》)肖老师通过设计主问题“你在阅读小说后,最能记得的是他的什么”,意在让学生回顾初读体验,感知人与人之间隔膜、冷漠的社会关系。而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由此深入走进文本,剖析人物形象,探究情节背后的主旨,继而设问“你们觉得这些人真的是记住孔乙己了吗”。
人们往往“记住他的伤疤,记住他的故事”,表面上人们记住了他,其实人们记住的是嘲笑他的“长衫”、“伤痕”、“善良”、“诚信”、“迂腐”等。接下来设问“你觉得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由言悟意,孔乙己痛苦的表情被人们屈辱地记着,而他悲惨的命运被人们残酷地忘记。
正如肖老师所言,这节课一“记”一“忘”构成了课堂教学最后的探究,直指小说反讽看客的主题,“忘”与“记”之间游戈的“看”,更是人木三分地表露出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凉薄——拿“残酷”娱乐,拿“他人的苦”玩耍。
看客只想咀嚼他人的悲哀,只想品味他人的痛苦,他们只想成为某些痛苦故事的传播者,做幸灾乐祸者,做冷眼旁观者,甚至做恶语相向的人。也正是这些人慢慢地把孔乙己带向了死亡的边缘。
因此,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国民,尤其是中国的国民,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鲁迅还说过一句话:“无数个远方,无数的人们,都跟我们每一个人有关。”
通过记住,通过忘记,通过这些看,你觉得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还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记 、 忘、看,三个字勾成了一张单调、无聊、冷漠、凉薄的现实之网,以及社会关系的图景赫然呈现,情节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就清晰地揭示出来了。
《孔乙己》这个故事永远咀嚼不完,这个故事永远思考不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