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P138-做一个懂事的家长

P138-做一个懂事的家长

作者: Veronique228薇子 | 来源:发表于2021-05-04 11:09 被阅读0次

你爱你的孩子吗?

爱,爱到骨髓里!

孩子感觉到爱了吗?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假如我们送别人一个礼物,别人没有接收,请问这个礼物是谁的?

如果我们对孩子很好,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反而感受到的是压力、痛苦、难受、委屈,甚至孩子的行为变本加厉,背道而驰,请问这对孩子是爱还是伤害?

我们不可否认天下父母爱孩子的初心都是好的,可是方向不对,方法不对,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生命当中太多的经历、有太多的事情,看似轻如鸿毛不值一提,实则让人难以承受。天下的父母 千千万,万万千,他们看似不同,但大多数都对孩子说过同样的话:“我都是为你好”“我怎么会害你呢”“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这些被自己的父母打的振振有启的着“为你好”的旗号,一直伴随着每个孩子的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买房、事业、甚至一生,大到人生选择,小到日常的吃饭、穿衣,无所不包、无空不入、无所不在,这看似是是一句表达爱、表达关心的语言,结果是家长说的越多,孩子越对抗,孩子越出问题,孩子越不想按照家长想要的方式去成长。一种方式使用了很多年,却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还一直扮演指责、抱怨、批评孩子的角色。

从来没有一个人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家长的方式是对的,为何我们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呢?

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家长意志的载体,教育也不是让孩子变成家长情感的投射,教育也不是让孩子变成家长生命的翻版。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教育的本质是陪伴孩子建立自我的过程 。既然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教育是以家长为中心还是以孩子为中心?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商榷和思考的问题。

如果家长忽略孩子的个人意志和感受,灌输强迫的告诉孩子,某件事情必须怎么做,只能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你能怎么做,这无义于剥夺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体验的,有体验就是收获,有体验就有感悟,有体验就有成长,有体验就有总结,这便是人生成长的过程 。

就像我们经常强调的一句话:真经不是西方、真经不是书上,真经在路途是一个逻辑!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以孩子为中心,我们是陪伴一个生命走向自己生命的更精彩,而不是是强迫或者压迫另外一个生命。如果我们的教育是以家长为中心,那就是证明家长的一个过程,满足家长的想法和意志的过程 ,这是所有教育的根源和核心。

我们想要把孩子教育成功,我们家长就得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生命过程,以孩子为中心,我们就得懂孩子。有一句话叫做:士为知己者死,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不需要说教、强迫、更不需要打压。他需要的是陪伴者、欣赏者、与他内心情感/情绪/认知有连接有共鸣的人。

要想懂孩子,我们家长就得做到三个基本核心:了解需求、尊重规律、自我退后

1、什么叫了解需求?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一方面需要物质方面的满足,帮助孩子强健体魄;一方面需要精神方面的满足,丰富孩子内在的情感,完善内在的人格。我们都期待有好的行为、好的结果,好的表现,但这些都需要人做出来。那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做出好的结果呢?那就是心情愉悦,开心,被尊重,被认同,当有了这些时,他自愿会做出好的结果。而不是在郁闷、难受、痛苦下,被强迫,逼着做出好的结果。

如果当事人心中充满了情绪、愤怒、对抗,委屈、抱怨、牢骚等负面情绪时,他的大脑只会出现对外界的攻击;

当一个人内在充满着喜悦、快乐、被接纳、被爱。。。等积极情绪时,他的行为不用你要求,就是积极正面的行为。

因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受情绪的控制。情绪的积极or消极,带来的结果也是正向的。先搞人再搞事,通情才能达理。

爱孩子是情感层面,想把孩子教育好是意愿层面,能把孩子教育好是情感、意愿、理念、思想、方法层面的综合体。

我们得了解孩子成长方面的各种需求,合格家长的第一大能力:就是看见并满足孩子需求的能力。当家长能够看见并满足孩子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时,就代表我们是孩子生命当中很好的,很好的,很好的陪伴者和依赖者。当他所有的需求从自己的爸爸妈妈那里都能得到看见并能满足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在跟父母相处的过程当中,父母就帮助孩子建立起了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孩子在家中就完善好了健康的灵魂和独立的人格时,他离开家时,与外界相处,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时候,内在就是一种健康人格模式和健康关系模式的本能投射。

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需求,坏行为背后的需求,在表达和释放内在未被看见的需求情绪。

2、什么叫尊重规律?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就有一定的规律。家长只有掌握了这门科学和规律 ,才能真正的把孩子教育好!

在这一系列的课程后内容,会持续分享孩子改变的规律,教育成功的规律 ,懂孩子的具体操作话术和方法。

3、什么叫自我退后?

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没有以孩子为中心,而是在不断的证明自己,歌颂自己,诉说自己有多么的不容易,强调自己的重要性,甚至用情感绑架我们的孩子。

我们就拿家长喜欢跟孩子讲道理这件事情来说一说

我们很多家长不厌其烦的跟孩子讲各种道理 ,当我们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请问孩子烦还是不烦?我们都知道孩子会很烦,为何我们还是要继续讲道理?我们不把话说话我们很难受,请问我们是在关注孩子的感受还是在关注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们话没说完,道理没讲完,我们想说又说不完的时候,我们憋的难受。为什么憋的难受?因为我们总想证明自己是个好妈妈,我们想通过我们的说教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很烦我们还要讲,言外之意:我重要你不重要;我表达完很重要,你开不开心不重要;我对你的情绪不关心;我不在意你的感受。。。

不断的讲道理 ,就等于告诉孩子三件事:

1、妈妈是对的,爸爸是很重要的,大人是正确的;

2、你不重要,我们对你不关心,你有情绪我们无所谓,我们不在乎,

3、不断的讲道理的潜意识是:家长逃避责任,未来孩子做的好的时候,我早跟你说过了我没骗你吧/妈妈说的对吧;如果做的不好时,我们会说我早跟你说过你就是不听,我有什么办法。孩子成功了我们抢功劳,孩子失败了我们就报怨孩子。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家长,把自己放在了主导的位置,或者说我们把自己提前把孩子退后了,如果想要孩子教育成功,我们要懂孩子,就得把孩子提前,家长自我退后。生命当中不能承受之重,无非是家长以爱之名的伤害 ,这往往比伤害本身更难以让人承受。

很多人抱怨,说自己的人生像被自己的父母安排好的一样,就像是父母写的一本小说,从目录-引言-正文-结尾,每个字都出自于父母的自以为是。

很多家长会说,了解孩子太难了,实在不知道怎么去了解他?

教育是门科学,了解孩子需地过程,也需要学习。请问打着不懂孩子/了解孩子太难的旗号,而拒绝了解孩子的家长,请问是孩子真的很难理解,还是我们从来没有在这方面花过心思 。打麻将就知道花心思 ,教育孩子我们花了多少心思?我们在这方面投了多少心思,流了多少汗水,学了黄导多少课程?不懂孩子,不理解孩子,本质上不是不能够理解孩子,是我们潜意识不愿意去理解。

曾经有一个15岁孩子的妈妈问黄导,她实在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要什么,干什么?

黄导说:以你广泛的、丰富的江湖经验,你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把握,以及你在那个阶段曾经也是个孩子,怎么可能不知道小你20岁的男孩在想什么呢?如果他是你的敌人你知不知道他想要什么,如果他是你掌管生死大权的领导 ,你会不会去了解他?如果他是你20亿的客户,估计你连他祖坟在哪里都会知道!说完之后,家长似乎明白些了什么!

所谓的代沟是什么?本质是为家长不愿意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而找的一个理由 ,就是为情感隔离找理由。如果真的有代沟一回事,我们怎么能理解几千年前老子道德经、孙子兵法、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读得懂毛泽东的思想。代沟代表的是家长在理解孩子上的懒惰,而不是事实 ,或者说是懒惰制造出来的事实。

强调一下: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能知道,而是不想知道,不愿知道,或者不敢知道。这类家长就是为自己不学习找的合理借口。

总结一下,家长说爱孩子,但孩子却感觉不到爱的几个核心原因:

1、阶层不平等。

老师和孩子的身份不平等,家长与孩子的阶层不平等,我们总是教育者喜欢居高临下,以强对弱,以上对下,以大对小,教导式的去教育孩子。大树底下是长不成树的。过去封建社会的很多思想,强调的家长长辈的权威,这对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是有践踏性的。

平等的本质是拥有平等的尊严和平等的人格。我们应该扮演孩子生命当中的陪伴者和欣赏者,而不是指责者、控制者、抱怨者。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很多家长连跟孩子说话的语气都不合格。

2、家长活的太虚荣。

很多家长关注结果、关注名次、关注分数,老拿孩子跟别人作比较,这背后不是教育方式的问题,而是家长匮乏虚荣、家长恐惧被人看不起、被别人比较。虚荣的家长越关注外在的结果 ,越不能容忍自己生命当中的各种不完美。这是匮乏和人格弱小的表现,当家长关注孩子行为结果的时候,就意味着孩子人不重要,没有结果重要。

这么讲不是行为结果不重要,一定是关注好人之后,这个人才会做出好的结果。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低价值感和叛逆的孩子,都是家长关注结果或者压迫孩子行为之后造成的。行为和结果都很重要,但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们只需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备创造好结果的人,人格健全、心情愉悦、高价值感,在关系中被尊重、被认同,需求被满足,别人把他当一回事,这样的孩子必将做出好的结果 。

3、家长不学习。

家长自以为是,用过去的认知来教育今天的孩子。动不动想当年。。。/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这些都是家长迂腐、不思进取、堕落的表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孩子,而是对自己生命积极的改变。一个会沟通和一个不会沟通的家长 ,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样;一个人格完整和一个不完整,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样;一个情绪平和和一个无法控制情绪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样;一个见多识广和一个孤陋寡闻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样;一个充满幸福感和一个充满无赖感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样;一个能看到真相和一个只能看到表相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样;一个时刻能让孩子感受到爱、接纳、认同的孩子和一个总是自以为是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样;一个深入学习过自动自发的家长和一个不愿学习不愿改变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样;

认知、思维,情绪、人格的完善、看到真相、沟通水平,这都需要家长持续深入的学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家长总喜欢证明自己。

越匮乏越想证明自己,越想索取。我们是孩子的天和地,我们要不断的成长,成为力量之源的提供者,而不是像孩子索取和抱怨,当我们不断的在跟别人的相处过程当中,不断的去呈现孩子的价值,能去看见孩子、认同孩子、能去承载和接纳孩子,那么我们就变成了孩子的力量之源。对方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的更加自信更有力量。我们对孩子所有的打击,这些都是孩子生命的黑洞,这是在消耗孩子本来就不多的力量和能量。

5、家长潜意识不愿意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很多家长只想搞事,不想搞人。家长潜意识恐惧和抗拒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格模式。我们不愿懂孩子的背后,就代表着我们还关注着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情绪的索取性人格模式当中。这种模式,有着我们曾经被忽略的情绪和愤怒的投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P138-做一个懂事的家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jc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