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里面,可能大家最不缺的就是压力了。在信息化时代,瞬息万变,每个人都担心一不留神被甩在时代潮流的后面。一眨眼的功夫, 涌现出来很多新生事物,如同雨后春笋;与此同时,我们惯有的一些行业或者工作默默衰落下去。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到底我的能力在市场上有没有价值?假如我现在所在的行业没有了,我还能不能养活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有积极作用的,起码会促使我去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就是,我也或多或少感受到这种学习的焦虑,感觉要学习很多东西,但不知道从何开始;总是渴望自己有明显的进步,一年两年都觉得时间太长。然后这种焦虑就会演变成为压力。
Tal教授告诉我们,其实压力之于能力,犹如锻炼之于体力。锻炼身体本身就是在给肌肉增加压力,以让我们的肌肉变得更加强壮。然而,如果不懂得适当地休息的话,持续地进行锻炼则会使得肌肉劳损,过犹不及。压力也是一样的。压力的存在使我们的精神保持在应激状态,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但是过量的压力、持久的压力则会导致我们陷入抑郁、失眠等不健康状态,身心俱疲。
那么应该怎样应对压力呢?首先,基于上述看待压力的正确方法,我们需要转变人生的模式:从马拉松转为间歇式的短跑。长时间处于同样地压力水平下,会让我们疲惫不堪。与之相反,如果我们集中精力一段时间去处理手头的事情,然后进行适当的休息,如此循环,会让我们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调解,反而可以保持更好的精力去应对挑战。Tal教授强烈推荐《精力管理》这本书,并分享了他从中得到的收获:番茄钟工作法。90分钟的专注工作,然后15分钟的间休。这样的方法需要弹性的安排:一是弹性安排自己的休息,例如将45分钟的瑜伽练习化解为3个小段;二是允许突发事件的发生,只要确保自己每周可以达到10个高效时间段就可以了 。去年我也有学习过番茄钟的方法,但是用起来不得要领,生搬硬套后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直到听Tal教授这么讲后,才如同醍醐灌顶一般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缺了“弹性” 这一要义。如何做好精力管理,这确实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件事情。
其次,学会专注。在当下,选择你需要做的事情,然后集中精力去处理它,而不是同一时间做很多很多事情。心理学家对一群年轻的妈妈做了调查发现,这些女性可以从与朋友聊天、逛街等活动中获得愉悦感,但是没有人说从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尽管她们都认为孩子在她们生活中是第一重要的事情。然而,从调查中发现,陪伴孩子只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并不让人感到快乐。为什么呢?心理学家后来调查发现,是因为她们并没有“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而是在同时间跟朋友打电话,回电子邮件,做家务等等。因此,她们并不能感受到陪伴孩子的快乐。经常需要做“有意义”但“不快乐”的事情,这也是我们感到有压力的原因之一。因此,处理压力,需要我们work hard and play hard. 工作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去工作,休息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去休息。如果吃午饭对我门来讲是一种放松的话,那么吃午饭的时候应该抛开工作,专心去享受与朋友相处的时光,享受你的美食,让自己真正得到放松。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后续的工作中去。Tal教授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假如你有两支最喜欢的曲子,每支曲子带给你的愉悦度分别是9和8,那么如果这两支曲子同时播放的话,它们带给你多少愉悦度呢?不是8.5,而是0。所以,“活在当下”,是一种达观而且快乐的生活态度,也是现在我们最容易迷失和遗忘的最简单的让自己快乐起来的方法。quantity affects quality.
也可能是现在实在是信息太发达了,经常听到牛人的故事,于是不免自己会焦虑。但是这些牛人之所以现在成为牛人,是因为他们早早就开始了积累。那些大知识IP们,看上去好像随便讲讲就能招来一群粉丝,其实人家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功力。想想十年前的自己,还什么都不懂呢!所以有什么好着急的,想想觉得自己实在太好笑。前段时间听黄海峰教授讲他自己的经历,又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想想看,他老人家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自己哪里有过这样的积淀呢?所以往往只看到了别人的成就,而忽略了人家曾经的付出,就开始焦虑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混出个样子来。这种浮躁之气还是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去除。
还是应该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活在当下,专注当下,享受向目标进发的过程,让自己更加幸福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