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其一(见图)。
其二: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大家,如明道、朱子、阳明等,由儒入释道,然后又返回儒家?
因为释道虽可到达“天地境界”,超凡脱俗,但于世事无补,这不是先秦儒家孔孟思想的本意与本质。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大时期。先秦诸子百家兴起;儒家道统确立;道家兴起、覣晋玄学产生;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融合、禅宗产生;儒学大盛,道统再立,新儒学_宋明理学(心学)产生;西方思想传入,一时思想混乱,幸得马克思主义指明道路,并与中国本地文化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次飞跃。
一、先秦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因为“周文疲弊”,礼崩乐坏,社会问题丛生,民不聊生,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一大批有志之士,而抒己见,各出其策,,于是诸子百家兴起,百家争鸣。虽然争鸣不已,但有一个共同目标_解民于倒悬。
二、至汉武时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为统一国人思想,全力对抗外敌,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汉武帝采纳之,儒家“道统”由此确立。
三、东汉末年,礼教得不到遵守,再次礼崩乐坏,又陷入四分五裂状况。中国知识分子陷入迷茫,这时道家思想得到重视,魏晋玄学产生。然而玄学虽然能解决他们个人精神问题,却解决不了社会问题,中国文化生命得不到拯救,走向衰落。所以,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时期,这一时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朝不保夕中。
所以,我们看《世说新语》,明明感觉这个人充满灵性,聪明非凡,但为什么于国于民无望?原因就在于他们追求的只有个人精神的拯救,却不是国家民族命运的拯救。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道家思想,缺少这方面的追求。
四、早在两汉时期,印度佛教就传入中国。但佛教经典,很多东西,中国没有与之相应的文字,沒法翻译成中国文字。但佛学思想与中国道学思想,以及儒家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经过几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努力,到唐朝,印度佛学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终于完成完美结合,禅宗形成。儒释道三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驾马车。
唐朝全朝,三家思想,一个时期,你唱我罢,各尽其能。
但禅宗一如中国本地道家,对解决现实问题无补。到了唐末,社会弊端丛生,儒家代表韩愈,再次提出儒家“道统”,但无力回天。中国陷入五代十国纷乱。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无操守的一个时期,所以朝代走马换灯,时间都不长。
这时期,最可称道的后周柴荣,为赵宋王朝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估计没赵匡胤什么事。
而赵匡胤也非常值得称道,重情重义,骨子浸透着中国儒家思想,这点从他年轻时的事迹就可以看出。所以才有他后来重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的可能性。后来理学走入极端,心学开始萌芽。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超过汉、唐。但由于重文轻武,加上幽云十六州自五代时“儿皇帝”石敬塘割让给契丹后,中原大地直接暴露在西北游牧民族铁骑之下,无险可守,所以有后来的“澶渊之盟”,以及辽、夏、金、蒙的轮渐入侵,最终被蒙攻陷,“偏居一隅”的南宋也灭亡。
直到明朝建立,草根出生的朱元璋,憎恨腐败(遗憾的是措施有点过头),关心百姓疾苦,这基本上是儒家思想。所以,尽管明朝这一朝,奇葩皇帝不少,不少皇帝好道炼丹,但由于有朱熹理学思想牢牢把控大局,也没什么大事。
可称道的是,由于理学走入极端,把人心拘得太死,又有形式之弊,少了道德之实,阳明先先“龙场悟道”,将儒释道思想三合一,心学大盛,心性得到解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资本主义早期萌芽在明后期出现。
只是,阳明先生的“心学”立论太高,把握不好,容易走入释道,陷入虚谈,所以,阳明先生逝世后,立即分作几派,“东林一党”,虽是心学再传弟子,但只知一味死“致良知”,或虚谈心性,而不知道圆顿之法,不知道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不能“和其光,同其尘”,不能灵活解决现实问题,以致不敌“阉党”,后金崛起,内忧外患,明朝灭亡。有清一朝,闭关锁国,思想文化上,乏善可陈。
五、鸦片战争,国门被西方坚船利炮轰开,西方思想传入中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浪潮高涨。
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新中国成立后,“上山下乡”,白卷学生受称道;“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
这一个世纪,中国人思想陷入混乱,全面西化?固守传统?何去何从何?人们茫然失措!旧的精神家园遭毁,新的价值、信仰体系没有根本建立。虽说以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通过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批判吸收,又继承发展,确立了新新儒家。
但在雄才大略的伟人,想彻底推倒后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失败,也导致了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后,失去旧有精神家园的年轻一代,加上西方资产思想冲击,更加彷徨迷茫,所以有几次的“严打”、八十年代末的风波,以至今天的“毒教材”、“文化内奸”横行…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再一次提上重要日程。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五次飞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牢守。但这与我们大众的精神家园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一、指导思想是大方向、大原则,而精神家园却比较具体些;二、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会与时俱进,但精神家园却是一个长时期基本稳固的东西。
如何重构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树我们的价值与信仰体系?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这绝不能丢!丢了,我们的根就会断,我们就会魂飞魄散,精神无家园可安息!
二、与时俱进,本是《周易》基本思想之一,我们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跟随时代变化,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将其发扬光大。务必记住一点,这批判,不是全盘、彻底否定。目前,有些文化内奸,为配合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搞乱中国,为进一步搞乱中国打思想基础,他们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鼓吹全盘的西式民主、自由,鼓吹西方的上帝信仰。这点,我们必须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催生西方一样的科学、民主与自由?原因很复杂,但并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行。关键一点,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极高明”,在过去教育没有普及的情况下,特别容易为君主专制下的君主及为其服务的知识分子歪解、利用,而一般老百姓却不知道其所以然,结果好好的一盘“精神大餐”,多少有些糟蹋、浪费了。目前,随着教育的普及、全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科学及西方资产资产民主与自由问题丛生的今天,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光彩的时候了。
四、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求同存异”,只要是先进的思想文化,包括自然科学知识,都能包容兼蓄。所以,对于西方思想文化中的精华精髓,我们自可以、也应该学习,而不是一味“见异色变”、排斥排异。但这需要时间,慢慢地融入到中国文化中,要知道,佛学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慢慢吸收与融合,才深入我们脑髓、成为我们的文化之一的。
五、“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一直以儒家文化为主流?这是历史必然的选择。因为儒家文化不只是追求个人的精神拯救,而且把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天下、与自然、与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讲求“利人利己”、“天人合一”;从解决现实问题上入手,到实现个人理想;以精神追求为基,再讲物质保障;把个人命运、利益与他人、国家、民族、天下、人类总体命运、利益联系起来,不只关注个人命运与利益;把理论与实践、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有机结合在一起、打成一团,是极高明的思想、文化,极具智慧。
所以,重构我们的精神家园,这点永远不能丢!“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我们儒家文化之所以生命力旺盛,就在它有切实可行的、具体的下手功夫,可以一步步扩充到无上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致诚正,修治齐平”,中国儒家文化从不好高骛远,讲虚无缥缈、无着落的大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