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度理由效应
老亨利很苦恼。他午睡的时候总有一帮孩子在他家窗下玩闹。他们又叫又跳,还不时大笑。他知道这个时候出去制止这些兴奋的孩子是没用的,他们至多会收敛一时,之后可能还会更加逆反。
有天,老亨利想了个办法。他走出去对领头的一个孩子说:“感谢你们在我家草坪上玩耍,你们也给我带来了好多欢乐,为了感谢你们,我这有五美元,你们可以去买汽水。”第二天,孩子们依旧在这玩,好像笑声更大了。老亨利走出去对他们说:“谢谢你们,孩子们,可是我并不是一个富有的人,今天我只能给你们两美元。”孩子们显得有点失望。日后孩子们还是要来到他家门口聚会,第三次老亨利只给了他们五十美分,孩子们还是接受了。可不一会,咚咚咚的敲门声响了,那个领头的孩子气愤的对他说:“我们再也不会为你玩啦!”说着,狠狠的把那五十美分摔在地上。
人们一种行为本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如兴趣支持,则人们对于行为与其理由的认知是协调的。但此时如果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奖励),给人们的行为额外增加“过度”的理由,那么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而减少或放弃用原有的内在理由。此时人们的行为就从原来的内部控制转向了外部控制,如果外在理由不复存在,如不再提供金钱奖励,则人们的行为就失去了理由,从而倾向于终止这种行为。这就是过度理由效应。
故事里面的小孩就是把内在的喜欢变成外在附加的金钱,从而忘掉了自己的初心。
2.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 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 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 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除了一些例外,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喜欢听好话,赞扬自己的话的。当老师对学生抱有较高期望时,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学生就会更加自信,学习态度也会更加端正,往往也就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那些不被老师重视,平时老师也不管不问的学生,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让他们消极的对待学习,最后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给予他们自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这才是一个老师最应该做的。
3.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基督教《圣经》语云: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类似,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社会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反过来,被认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科学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只要努力,让自己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鼓舞,从而越来越强。但是如果你和那些已经超出你很多的人比,那你可能会变得消极,马太效应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力的借口。所以我们应该让马太效应多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你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获得了精神或物质的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如此循环,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4.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有两个人,一个穿的雍容华贵,另外一个穿的破烂不堪(一穷一富),一同来到一个地方借宿,当他们离开后,主人发现一样贵重的东西不见了,这个时候,主人主观的就想到会不会是那个穿的破烂不堪的人偷的。这就是晕轮效应的体现,主人觉得穿的好的人,肯定不会偷东西,因为他不差钱,相反,穿的破烂不堪的就有偷东西的理由,因为他们穷。
其实主人第一反应猜是穿的破烂不堪的人,也没有什么错。但是不能因为这就认定他是偷东西的人,即使可能性大也不代表就是,众使你有千百种理由怀疑也枉然,凡事最终还是得靠证据才能判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