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每个工作日的早晨一样,我站在食堂窗口前望着电子屏,心里琢磨要吃点什么?三角饼、麻叶、菠菜拌汤、面、稀饭......比较来比较去,决定还是吃面吧,尽管脑海里有个声音说“少吃面,面不利于健康”!可我还是就像没听到一样的坚持点了一碗猪肉臊子面。这让我想到老公这几天正在减肥,而他的动力来自于我们共同看的一本书——戴维·铂尔玛特的《谷物大脑》,作者指出影响人类健康的是人的饮食习惯,而长期摄入麸质、碳水化合物和糖会对大脑和身体造成永久的损害,尤其增加了阿尔兹海默症的患病几率。当然书中也明确指出含有麸质、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典型食物就是面食。我是听书听到了这样的观点,因为老公是山西人,众所周知山西人是无面不欢的,所以我把这个观点告诉了老公,他起初并不以为然,后来我们一起逛书店的时候又看到了〈谷物大脑〉这本书,我就推荐他一定要看看,后来这本书改变了他的认知,他开始减肥,方法是尽量少吃面食。在他坚持减肥的半个月后,兴奋地说这个方法真管用,因为他并未减少饭量,只是少吃了面食,他就瘦了4斤。后来我才得知,其实老公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后心里不太相信,通过网络进行研究印证,觉得这也许可以试一下,再后来进一步读书,看到作者通过大量试验和数据才得出这样的结论,就决定亲自试一试!老公和我讲述这一系列的思考活动后,我深受触动,为什么有的人知道了就去做了,有的人仅仅是知道了?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

人与人的差距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时间的力量,是否相信积累。我其实是一个方法论者,喜欢研究做事的方法,也认为一切事物都有方法可循,通过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中,我总结出学习任何技能都要以目标为导向,然后开始做,不停地做。比如你学习写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设定目标要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然后就开始写,无论写什么,只要不停地写,写的多了就知道自己与写的好的人的差距在哪里,自己该在哪些地方改进,而不是在一开始冥思苦想要如何一步一步将写作这个目标进行分解,先学什么基础,再学什么进阶,最后如何提升,这些步骤不是最开始需要你考虑的问题,况且你也不会考虑清楚的,因为当时的你的脑子里还没有它的概念。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总会强调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地学习,不要心急,等基本功练好了自然就学会了,可实际上呢?就拿学英语来举例,我们学了将近10年的英语,可又有多少人在毕业后还用英语,真正的学以致用呢?我们按照老师说的学音标、背单词,打好基础,可为什么没有”顺其自然“的学会英语呢?错了,方法错了!我们应该以目标为导向,学英语是为了什么?为了让我们能够阅读外文书籍,能够与外国人沟通交流,总之,为了用英语!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始读外文书籍,开始与外国人交流。我们是不是搞反了呢,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知道上,却没有花费一点时间在做到上,殊不知,只有做了才会有积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和刻意练习都体现了积累的力量!
只有做了,才会得到反馈,只有得到反馈才能指导我们做的更好,学习技能如此,就连与人沟通交流也一样。如果不表达出来,也没有实际行动,谁也不可能了解你,不可能自动与你产生链接,只有用心维护经营才能实现有效沟通,构建自己的社会资本。
从此刻开始把你头脑中美好的想法,用行动变为现实吧,所以不要想了,去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