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抽奖活动,需要邀请好友关注一个公众号然后接受我的邀请,选了几个自认为是好友,毫不犹豫地发送请求。好友A,好友B,好友C全都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我的邀请。
有一名中学时期的好友,在收到邀请后问我,“那是个什么链接?”“靠不靠谱啊?”“我是说这链接靠不靠谱啊?”…
也奇怪了,要是以前,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复“那你不用点这个链接了”,这次居然在慢慢解释。可是我心里却还是十分沮丧,甚至是凉了。一名脑子还算清楚的大学生,应该可以对链接的问题有个基本的判断吧?一名口口声声对人宣称是“好朋友”“闺蜜”的人,何必要审问我质疑我呢。
幸好,发送了6个邀请,只有一个人质疑我。
可是,我却开始质疑这所谓“好朋友”“闺蜜”的称号了。
女朋友对我说起,“到了最后才发现,能陪伴在自己身旁的,只剩父母、爱人、子女了。”我知道她说这话时,眼里是泛着泪的。大概是只有一场大病,才会让人大彻大悟罢。前段时间她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住院治疗一周。我陪着她打点滴,陪着她打电话。
她的第一个电话是打给她室友,可以说是她在大学里最为要好的朋友了。说起来也可悲,直到大学毕业了,才发现把自己当朋友又深得自己信任的朋友,少之又少。她在电话里哭了,声音哽咽,我在一旁既难过又欣慰,至少她在大学里还有一个可以让她毫无忌惮的室友。室友在外地忙,却也在安慰她,甚至说可以回来照顾她。挂了电话她很感动,然后又说起大学毕业了才知道,朋友有哪些。
她又找了中学时期的闺蜜,两人一直要好,无话不谈,甚至是在她最需要安心看书的时候,都会毫不犹豫地和闺蜜打上一个小时电话。闺蜜在另外一个城市念书,同样宽慰她,并说会过来看望她。她很高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妈妈,她妈妈听了也很高兴,为女儿有这么一个好闺蜜感到高兴。
第一天住院,她父母连夜赶到,父亲由于工作的缘故深夜折回,母亲在医院陪了三天,也因为工作的原因回去了,而后便是我陪着。这期间有一个天气甚好的周末。大概是第二天,她说起闺蜜会过来,满心欢喜。只是闺蜜的行程一拖再拖,她的欢喜也一掉再掉。直到出院了,她才叹了口气说,她们谁都没来看我。低着头,可我看得出,眼眶红了。
一直听说过一句话,可没想到今天才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在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衡量他人,又或许是他人的观点与我有很大的不同。看望生病的同事、朋友已然是人际中最为礼貌最为贴心的问候。人在最虚弱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关心,甚至若是平日里交有矛盾的人过来探望,也是一场相互交好的绝佳机会。富有心机的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你们的友谊好上加好,让你们的友谊转危为安。看望生病的老师朋友,这是一个我14岁时就明白了的道理。那时候还念初一,英语老师病倒了住院,我和几个同学便在自由活动课上,去医院探望了老师。虽然恰巧老师回家了不在医院,但我能想象她在回到病房时,看到病床上摆着学生祝她早日康复的贺卡和鲜花时,心里有多么欢喜。班主任得知这件事后,特地表扬我们几个,英语老师也至今都记得我。因为,不管你是真心还是假意,你的所作所为,在卧病在床的病人而言,都是一种感动。
我忽然想起来女朋友对我说过一句话:“你说,要是我一个人怎么办呀?”我当时不明白她的意思,而今却反应过来,要是她一个人,那就真的一个人了。
越长大越孤单,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心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知心好友不多了,闺蜜不多了。若是这个年纪还有几个无话不谈的好闺蜜,何尝不是一种福气。于是晒朋友圈,宣告世界,这就是我的闺蜜。我们占有了“闺蜜”,但是我们真的无愧于“闺蜜”二字吗?
她出院时叹的气,仿佛是对闺蜜的失望,可我看来她是对自己失望了。她是个妄自菲薄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满身都是缺点,事到如今更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好,是不是哪里都不好,自己最心爱的两个闺蜜,都没有看望一下自己。一定是自己,做了什么事对不起她们了。如果没有做什么事,那就是她们太忙了。一个课业忙,一个工作忙。况且各自都有了各自的生活,没有谁可以规定自己才是别人生活的重心,之一。
或许我就是正在以自己的道德标准评判别人,那么我道歉,我好像懂事的太早了,哦不,是世俗的太早了。为什么一定要过来探望才算是真正的关心呢?心里在乎就可以的啊!得了吧,没人知道你心里想什么,所有人只看得到你做什么。
信任、关心。大概就是我们对好朋友、“闺蜜”的基本要求吧。那么既然声称是闺蜜了,那不如就拿起行动,表示表示?别让闺蜜两个字,只是停留在你嘴上。
对了,我一直听说的那句话还没说呢,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