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投稿就献给这个和“找男朋友”相关(好吧,极限考验)的话题哈哈。
题目来源:学霸猫的向导是一个老驴,他说,如果你要交男朋友,要把他拉去阿里无人区走一走。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人性的自私、贪婪都会暴露,你会看得清一个人。猫对我们说:你赞同还是不赞同,结合这个说法写一些你的思考。
结合最近在学校写论文积累的一些思考角度,再结合刚刚看完《与神对话1》的感悟谈谈这个话题:
下面从研究价值和可行性两方面,说明自己不赞同找男朋友时对其极限考验的理由:
一、研究意义和价值
1,为何要研究这个问题?即,为何找男朋友要对其极限考验?
一方面,如果他没有经受住考验,暴露出所谓的自私和贪婪,你会因此就放弃他吗?即使你对他其他方面都很满意(外表、性格、生活作息、谈吐),要知道生活中出现极限考验中的场景的几率是很小的,生活中大多是平平淡淡的“小事”;
另一方面,如果他通过了考验,你就能果断和他在一起吗?如果他的一些生活习惯、性格、外表等其他“较小的”方面你不太喜欢呢?
所以测试结果对目标(找男朋友)的指导价值不大。
2,测试结果是否有可能存在负面的反作用?
之前学心理学了解了“自证预言”之类的概念,前两天听张潇雨播客《得意忘形》第34期“语言的陷阱”,也听他提起大脑思维与语言的双向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方面,人类思维能理解的就是语言或文字可以描述出来的程度(即,语言或文字描述不了的东西大脑也就无法理解);
另一方面,语言或文字会反作用于大脑思维,举例来说,你问一个相处不久的异性“你喜欢我吗?”,在对方并不很了解你,觉得你们关系还不那么亲密时,为了回答你,ta可能会回答“不喜欢”,并且找一些理由补充,说完之后ta心底也会加深对“我不喜欢你”的印象思维,导致ta觉得自己真的不喜欢你,也没有了继续了解你的必要。这样就太亏了不是吗?所以老师说不要随便问别人“你喜欢我吗?”之类的问题。
回到本话题,如果当事人没有通过所谓的考验,被认定为大众眼中的自私、贪婪的人,这样的评价是否会加深他自己和其他人对其私自贪婪等负面形象的刻板印象,从而提高其作出符合这一形象的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当事人被评判为人性光辉者,又会给他加上什么样的“道德枷锁”呢?
实验室中曾有过类似的证明,对一个班上一半的小孩子说“通过我们的专业测试,你们情商智商都超乎常人,将来一定能干大事”,同时对另一半孩子说“你们智商平平,将来不太可能有很高的成就”。很多年后孩子们长大成人了再去跟踪调研,发现前一部分学生比后一部分普遍事业更成功。
生活中也有类似运用,公益广告中出现助人为乐的场景和话语,某方面也是想加强公众对自身或他人良好形象的认知,从而做出相应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认知。这个角度说来,极限考验或许存在负面影响。
二、可行性(可检验性)
1,什么是自私和贪婪?如何定义的?需要有约束条件吗(在什么前提下某个人做了什么事就是自私或者贪婪)?
这种定义应该很难客观吧?听完学霸猫的课,了解到人事物都是“空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场合下,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可能变化。比如,通过测试在仅有一瓶水的情况下,他会选择自救还是救人,如果他选择救人牺牲自己,不是对他家人恋人朋友的自私和残忍吗?如果他选择自救,好吧,那他应该是大多数人眼中自私的人了(当然对他的家人朋友恋人来说就不一定了)
2,谁是裁判?谁有权利评判一个人的自私贪婪等人性?
裁判需要具备怎样的“高尚”品质吗?裁判了解当事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其做出选当下的所有想法吗?其实自己的想法是,无论是谁充当裁判,评判了这个测试者的人性“优劣”,都难以完全客观。那么,最终有发言权的,还是这个找男朋友的女生本人,她需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根据自己对这个男生的感觉,决定是否想要继续和他在一起。Btw,关于“内心的声音”这种说法,自己之前觉得很虚,但是坚持冥想快2个月之后,对很多事情少了纠结和焦虑,也渐渐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也就是自己心底真正看重和想要的是什么。
最后总结自己的看法就是,找男朋友时对其进行极限考验,没有实际的正面价值,还可能存在负面作用,此外测试也不具备可行性,所以是没有必要的。
(好吧,现在自己又陷入了如何客观定义“实际的”、“正面负面”、“有价值”等概念的思考中去了,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