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岁的稻盛先生,在创立京瓷时只是一个研究陶瓷的技术人员,还可以说是个外行。
但既然成为了经营者,就不能仅以技术人员的身份从事研发工作,还必须承担员工乃至其家人的生活。
生产线上的麻烦、企业之间的竞争、客户关系的维护,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经营者做最后决定。
虽然稻盛先生各方面都不是很精通,但也不得不迅速作出判断。这于当时的他来说,企业经营完全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经过长时间的苦恼之后,稻盛先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遵照极为朴素的“原理原则”开展经营。
也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即不撒谎,不贪婪,不给人添乱,正直待人和善……
这些都是做人应当遵守的最低限度的规则,稻盛先生把这些简单的伦理道德作为经营的判断基准。
这一决定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认知:即使不是企业经营者,我们平日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同样需要作出选择和判断。
一个人的人生是由每天的选择和决定所塑造的。
我们在面对选择和判断时,能否基于明确的原理原则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将决定自己的人生或企业是否变得截然不同。
正因为原理原则的简单朴素,当我们迷失道路难以判断时,才能重新回到原点上来。
面对人生中的每次际遇,若我们能想好事、做好事,就能得到好的结果。
所谓“心不唤物,物不至”,除了命运,人生还存在着由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塑造的现实。
王阳明研究的权威、思想家安冈正笃先生,他解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骘录》这一“立命之书”。
《阴骘录》的作者袁了凡在儿时从一位精通易术的老者处得知了自己的命运。
老者说,他将在科举后出仕成为高官,年纪轻轻就能成为一地的长官,能结婚,但无子,53岁便会死去。
后来老者所说的话,果然在他的人生中一一应验,于是他就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他当上了地方长官,遇到了一位有名的禅师,叫云谷禅师。
云谷对坐禅一心不乱的袁了凡大为赞赏,问道:你是在哪里修行的?
袁了凡,如实陈述。
云谷禅师就对他说:你真是愚钝不堪,虽然人各有命运,但又哪里有完全依照命运活着的愚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命运之外还有因果法则,只要思善行善,命运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
后来袁了凡一心行善,战胜了老者所说的命运,有了儿子,寿命也超过了预言的53岁,年过70,仍十分康健。
命运虽是天定,但通过修正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命运,是能够被超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