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渴望成就着香奈尔的传奇
分享语录: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说起香奈儿,估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她是奢侈品香奈儿时装的创办人,香奈儿5号香水让世界上每一个女人为之着迷,拥有带着金链子的“双C”香奈儿羊皮手包成为女人的梦想等等,当然还有很多被冠之以香奈儿之名的奢侈品都是出自她的手,香奈儿从时尚之都的法国巴黎一路走向了世界,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
很多人所了解的香奈儿,正是由她引领时尚前沿的时装、香水、手包等。可是在法国,她还是与同时代的戴高乐、毕加索齐名的人物。
早在1920年,一家巴黎报纸就曾这样报道她:“这是一位令人惊愕的天才,她的服装富有女性美的艺术,是匠心独运的充分展示。”
为什么世人会对香奈儿有如此高的评价?究其原因就是香奈儿彻底地改变了时装的概念。
自1910年创办香奈儿品牌开始,她就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服装艺术世界。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使时装的观念前进了四分之一世纪,我凭什么?因为我懂得如何解释自己的时代。”
话语中透露出的自信与霸气,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非凡的女人,香奈儿也因此获得了上个世纪20年代时装界的“女王”的称号。
特别是二战结束后,当香奈儿以70岁高龄,第二次复出法国巴黎时尚圈时,她在面对来自巴黎的诋毁、嘲讽甚至谩骂时,她都以冷眼相待,坚持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预见力,牢牢地坚守着自己内心对战后时尚理性的判断与渴望。
事实也证明了香奈儿对时尚把控的精准性,最重要的是她的价值被大洋彼岸——正处在“青年期”的美国发现了。香奈儿随后在美国收获了晚年的成功,就连女神玛丽莲•梦露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毫不避讳地声称自己晚上只穿着香奈儿5号入睡。
而最最关键的是,大量来自美国的订单高度认可她的时尚设计,肯定了这位70岁高龄的设计师所具备的时尚性与前瞻性。
1957年,香奈儿特地赶赴美国达拉斯,领取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设计师的时尚大奖。
时至今日,当香奈儿于1971年去世后,香奈儿的品牌后继者仍然能把香奈儿时装推向了时尚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那么,生活中的香奈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她又是凭什么成为时尚界的“女王”的呢?
让人更加好奇的是,香奈儿的继承者又是如何将时尚精神如此完美地传承下来呢?
从今天起,我们将用一周的时间,给大家讲述一下,世界时尚界的风向标——香奈儿那充满着浪漫和传奇的往事,带大家去认识一个与常人眼中不一样的女王香奈儿。
香奈儿于1883年8月19日出生在法国的一所济贫院里,而且在她出生之时,她的父亲根本不在身边;童年的她,在更多的时候是在与母亲找寻父亲的路上度过的;当她11岁时,母亲生病因无钱医治而离世后,父亲任性地抛下了包括香奈儿在内的5个孩子,自己跑去美国“淘金”,自此一去不返,香奈儿从此再未见过父亲。
从此以后,小小的香奈儿只能生活在奥巴辛修道院里,直到18岁。
在修道院生活的那段时光里,香奈儿学会了缝纫,并养成了她极度整洁的生活习惯和异常灵敏的嗅觉,而这些都让她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受益无穷。
可是在当时,对于一个仅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我们已很难想象她是怎样度过这种极简单又枯躁的生活的。尤其是在学习缝纫时,她被迫接受着一针一线地严苛训练,而就在这一针一线的忙碌中,香奈儿慢慢地成长为一位手艺精湛的缝纫女工,这为香奈儿最终从一个小小的女裁缝,一步步地步入巴黎高傲而残酷的时尚界,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香奈儿的经历最终也最好地诠释了“艺多不压身”的真谛。人生在世,当我们面对眼前暂时无法改变的悲哀、痛苦与无奈时,唯有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些什么东西毕竟是有用的,至少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懊悔吧。
幼时的清苦、缺爱的生活经历,很庆幸地都没有击倒香奈儿,反而让她更加地渴望爱与被爱,渴望独立与自由,渴望改变命运加给她的不公与卑微。
也许她也曾抱怨过,甚至恨过,但是更多的时候,她一直在探索着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正是这些发自内心的渴望,造就了香奈儿不畏当下任何处境的限制,时时处于一种往前冲的勇敢个性。
后来香奈儿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源于她内心的渴望。这种渴望从她的内心深处激发着她的倔强和无限的可能。
现实虽让她如此地低微,她却终将还生活以高贵,她要改变,彻底地改变。正如她的好朋友这样评价香奈儿:她所创造的事业恰恰就是赋予女人再造自我的方法。
香奈儿自儿时起就遭遇的各种苦难,就好像上帝所赐礼物的层层包装纸,而且这个包装纸还被弄的破烂不堪。可是香奈儿凭着勇气和执着,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取到了深藏其中的丰盛礼物,成为被后人仰慕的幸运儿。
看上去命运对香奈儿实在不公,她的童年更是不幸,但是时光却又是公平的,因为时光没有妨碍她长成一位有着满头乌黑的秀发,小巧玲珑的身材,传神的眼睛,精巧的鼻子和一副伶牙俐齿的美少女,还有她多年的修道院生活,又在无形中赋予了她一种与世绝立的孤高自赏,让她化身成为男人眼中的梦中情人。
而机会就在这时来临了,传奇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18岁后的香奈尔离开了修道院,前往教会学校学习了两年,在她20岁毕业之时,教会学校的校长给她和只比她大两岁的姑姑找了份工作,她们可以在穆朗城的针织店当店员并兼任缝纫工。
香奈儿当时的名字是“嘉柏丽尔”,原意是“幸福”。就在这座小小的穆朗城里,香奈儿结识了当地的驻军,并在军队的俱乐部里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
能在舞台上自由发挥的感受,也在激发香奈儿内心的渴望:她渴望自己也能够过上如台下那些人的生活,能够跻身到上流社会,体会那种衣食无忧的日子,然后还可以随心所欲地逛街,买下那些自己喜欢的时装、手包和首饰等。
所以香奈儿渴望成为一名舞台演员改变命运。她不断地登台演唱,而她所唱的最多的一首歌曲就是《谁见过可可?》当认识她的人越来越多后,人们索性就用这首歌中的“可可”来称呼香奈儿了。与之相反的是,她的真名“嘉柏丽尔”反而被人们遗忘了。
“可可”从此让她获得了新生,也标志着一个传奇的诞生。我们所熟悉的香奈儿LOGO“双C”的含义之一就是“可可”一词的前两个大写字母。
从“嘉柏丽儿”变成“可可”后,香奈儿并没有当成演员。随着她的生活圈子变大,阅历加深,她的内心又不断地有一个新的声音在对她说话:要像贵族一样去生活。而这种生活所追求的不仅是充裕的物质生活,还要有高尚的灵修,以及贵族自身传承下来的尊贵和高雅的精神。
渴望成为演员的香奈儿正好在维希城的一次派对上结识了一名军官兼富二代,也就是她后来的情人艾提安•巴勒松。
1905年艾提安•巴勒松从维希带走了刚刚22岁的香奈儿,带她去参观马赛,并一起拜访了艾提安•巴勒松在霍越里亚的宅邸,随后他们一起生活在霍越里亚的宅邸里,香奈儿在这里得到了艾提安•巴勒松的悉心教导,不仅学会了骑马,还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女骑手。
逃离过往的香奈儿似乎把过去永远地抛在了身后,那些曾经的残存碎片似乎再也无法影响到她了。
这其中也包括香奈儿一直都没有等到的父亲。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她仍然全面地继承了父亲不安定的天性和执拗,在香奈儿的人生里,她从不为处境而烦忧,她更乐意驱散它们,应对它们。
纵观香奈尔的一生的确充满着浪漫和传奇的色彩,历数她的人生经历所呈现出来多姿多彩,都赋予香奈儿在那个时代全新的女性的形象——崇尚独立自由、藐视传统,她可以是时装王国的女王,也可以是娇弱多情的女性。
但在同时,她又那样地强调女人的独立,因她说过:一个女人最需要的是独立于男人,而不是平等。平等不过是退而求其次。
离开故乡的香奈儿在内心最渴望的是安全与爱,这一切在遇到艾提安•巴勒松后,似乎全部都得了满足。但实际情形真的如此吗?她真的可以从此将过往全部从自己的生命中割舍去,并就此一刀两断吗?
这种对独立、对自由的渴望让香奈儿学会了冷静地思考,又让她能踏实地抓住当下生活的每个时机,成为一个对未来、对生活、对自己一直有目标的女人,如果我们也想成为像香奈儿那样的人,首先得学会找到自己最渴望得到什么?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三点:
1、要学会感恩当下:人生原本就不可能一帆风顺,眼前的困难其实只能挡我们一时,只要我们积极应对,想方设法去克服,当下的困难必定能成为我们踏上未来之路的垫脚石。
2、相信自己:无论别人对我们如何的不信任,或是冷嘲热讽,我们最不能放弃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是要不断地给自己打气鼓劲,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将非常有用,它能让我们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3、确定目标,实施计划:有人说过:目标一定要刻在石版上,但是我们未实现目标的计划可以写在沙滩上。当我们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面对形势的变化,要学会灵活地调整计划,而不是简单地一意孤行。
香奈儿正是凭着内心强烈的渴望,才有了既能适时地把握当下,又能在众人都不看好的情形下,勇敢地走出了一条只属于香奈儿独有的时尚之路。
这样一个听上去十分矛盾的香奈儿,在遇到艾提安•巴勒松后,她又会经历些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