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异乡最容易生出思乡之情。
一旦与故乡保持距离,那思乡怀乡的感觉如一缕茉莉花香,浓得化不开。
前几日翻宋代苏东坡的诗,一时关注起老夫子思乡的句子,"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故山知好在,⋯⋯何处是吾乡。"《临江仙.送王缄》。

句句戳心,故土情深。但是我觉得,这些句子都还不足以表达苏子对故乡的一网情深。记得我满五十岁的时候,一时兴起,想从苏轼留下的诗文大海里,淘出自己喜欢的诗文,编辑成册,取名为《黄潮读书一一五十视野中的东坡诗文。》
旧时的人爱说五十岁知天命。人一生下地,就是一个不断的感悟世态,认识自我的过程。许多书,二十岁的时候去读,不外乎一些符号;三十岁、四十岁去读则又是一层感悟。宋代诗人蒋捷写的《虞美人·听雨》,正是写出了人的三个阶段,对雨的认识差异。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思乡怀乡的情愫也是有不同的境界。回到苏东坡对故乡的思念,我认为最好最有深度的是《送运判朱朝奉入蜀》这七首五言诗。一气呵成。
"蔼蔼青城云,娟娟峨眉月。随我西北来,照我光不灭。
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我游江湖上,明月湿我衣。
岷峨天一方,云月在我侧。谓是山中人,相望了不隔。
梦寻西南路,默数长短亭。似闻嘉陵江,跳波吹锦屏。
送君无一物,清江饮君马。路穿慈竹林,父老拜马下。
不用惊走藏,使者我友生。听讼如家人,细说为汝评。
若逢山中友,问我归何日。为话腰脚轻,犹堪踏泉石。"

这七首诗每读一次我都会忍不住泪流。
这是
这七首送行诗。送给一位官居五品的朝奉大夫,他奉旨充当转运使要去四川押运朝庭的物资。全诗写得简单明了,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的思乡气息,一些字词的使用无不流淌着对故乡的温情和敬意。
诗人深情的告诉要去四川的朋友,我的老家就是你要去的地方啊,离开故乡许多年了,青城山的云,峨眉山的月一直跟随我,即使在梦里也从来没有忘记过。
诗人细心的叮嘱奉旨去四川的朋友,此一路行行复行行,路上有嘉陵江,青衣江,四川多竹,有竹的地方就有民居。按照当下的规则,百姓见了京官要跪拜道边,你千万不要让身边的跟班们做出凶恶的嘴脸。请你告诉家乡的父老,你是我的朋友,代表我来看望你们。
诗人写到这里,眼前浮现出自从王安石推行新政,使无数百姓生活更加艰难。他建议朋友,如果有乡亲们拦轿喊冤,一定要认真聆听,然后为他们一一释疑,象对待自己的家人如春天般的温暖。
至于见到认识我的朋友,问起我的近况,请你掂量一下再说,千万不要把我这些年的沉浮和经历的磨难告诉他们,让他们为我担忧。
故乡、故人,欲说还休!
再说几句题外话,这个五品文官朱朝奉,我一直没查到他的消息,倒是查出他的人缘好,与许多诗人和尚有诗酒唱和。诗人韩维留有《依前韵和朱朝奉》的诗,"揽辔宿心终不效,坠车馀骨老犹全。⋯⋯名教地中真有乐,色声头上岂非禅。"

韩维的命运也和苏东坡相妨,由欧阳修推荐出仕,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后与王安石的理念不同而下课,又被定为元祐党人,遭贬谪。岁数倒是活了八十二,比苏东坡多看了十多年世相。
朱朝奉还与宋代很有名的僧人释正觉过从甚密,留下《再和朱朝奉见寄》,"身闲道愈尊,神静碧照目。⋯⋯白云无定心,青山有奇骨。肯从莲社宾,共奏无弦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