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的家长,不太会跟孩子好好说话,要么就是讨论学习,要么就是挑毛病。所以很多孩子会说:“你除了跟我说这个,你还会说什么?”那怎么才能够让父母像您一样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话呢?哪怕是自己情绪不好,也能够心平气和地说话。
我有时候会带大家做一个练习,叫作“我看见、我听见、我感觉”。比如说我跟我女儿,包括我妈妈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一家人一起来做这个练习。走到一个地方,我们就可以轮着讲“我看见……”,你会发现每个人看见的东西会不一样,往往孩子说他看见的会是大人没看见的,就会觉得“哇,原来是这样”。
接着就是说“我听见……”,去帮助孩子一起呈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当我们用这种方式去做游戏的时候,其实是在建立一个未来对话的机制。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会获得这样一个经验:每个人看见的、听见的是不一样的。
第三句话叫作“我感觉……”。每个人的感觉也会不同,哪怕我们走在同一条公园的小路上。就像我们讲的预防危机一样,预防工作或者说危机干预其实就是需要在日常生活里去做的。假如在日常情绪还没有上来的时候,我们愿意多跟孩子做一些这样的表达游戏,孩子可以平和地说出“我感觉……”,爸爸妈妈也不需要用吼叫的方式,而是学习用这样的句式讲出自己的感受,之后大家遇到一些紧急的情况,慢慢地就会产生习惯性的自动化的反应。我们知道吼叫达不到目的,还会对孩子有更大的伤害,所以只能用一个习惯去代替那个习惯,这个新的习惯是要练习的,仅仅靠头脑层面的“我知道”是不够的。
我知道吼孩子不好,吼完了我就更自责,自责完了我下次吼孩子会更厉害。因为我觉得我都自责了,而且我都花这么大力气学习了,知道要不吼不叫了,结果我还是没有做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永远都做不成一个好爸爸或者好妈妈。
如果把这个练习再升级一点的话,我就会说:“不要以为我……”。比如说,每个人都会说“不要以为我不会生气”“不要以为我真的就很糟糕”,当他能够用语言这么讲的时候,他就不会压抑那个委屈。压抑的东西越少,他平和地去表达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为什么要用“不要以为我……”这个句式呢?那他如果直接说“我不是那样的”,这不一样吗?当一个人内心很委屈的时候,他说“我不是那样的”,这个力量不够,还不足以把他内心的委屈完全地呈现出来。而“不要以为我……”,其实表明他已经开始觉察自己的委屈了,他已经知道“你们看到的我都不是真实的我,其实我是因为无助才故意表现出来很强悍的样子”,用“不要以为我……”,是帮助他把委屈给呈现出来。
那最后还要干什么呢?回到平静的状态之后,去表达“我渴望着……”。其实我渴望什么呢?我渴望着孩子在这一刻也能够感受到我的疲惫、我的不容易,我们一起把这个家建设得更好。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但我们要练习,因为只有练习了才是自己的。
小结:复习一下。首先是“我看见、我听见、我感觉到”,情绪来的时候“不要以为我……”,最后“我渴望的是……”最后一定要接着那个“我渴望着……”。可是也有的人会把“不要以为我……”变成“不要以为我不敢打你”,这就又变成了威胁。我们说的“不要以为我……”,其实是表达自己内在的委屈状态,“不要以为我真的就这么强大”“不要以为我不会累”“不要以为我真的就需要你考一百分来满足我,而是因为我在担心着你的未来”。
这就是怎么从生理的层面、心理的层面建立安全感。那在社会交往的层面,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很多孩子面临的安全感挑战就在于适应的问题。比如幼升小、小升初、高考,孩子开始进入社会,如果爸爸妈妈只是概念性地觉得“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早晚你要面对,你去就好了”,可能就忽略了孩子内心在那一刻的安全感。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生活实践层面,孩子是需要再被支持一把的,所以在孩子角色转化过程中,父母做好充分的支持很重要。
问题:比如说:孩子在学校里边交不到朋友,父母能够做些什么帮助他过这一关呢?
我们要区分对待,思考孩子交不到朋友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那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跟孩子的个性特征不同有关。有的孩子是大家通常说的慢热型,在关系里面,他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步融入,可是越想要从外在推动他,尤其是老师也很热心,说“快来,大家一起”的时候,他就会觉得压力很大,就要退缩。如果是性格的原因,我们作为家长,要尝试去跟老师沟通,要讲出孩子擅长的方面,或者他喜欢的融入模式是什么,帮助老师了解孩子,给孩子争取到在幼儿园或者学校层面的更好的融入机会。
假如孩子缺少一些跟同龄人的交往经验,有的孩子在早期(尤其是老人抚养的时候)被过度保护了,他很少有机会去跟同伴互动。当他面对同伴或者集体生活的时候,因为缺乏经验,他会感到很紧张,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通过游戏来缓解。比如说我跟我女儿在家里经常会做角色扮演,我来演她,她来演小朋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慢慢找到方向:原来爸爸妈妈是这么做的,那我下次在学校里、在幼儿园里,我也可以这样做。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帮助孩子。
第三个角度是要仔细地去看,孩子是自始至终都跟集体是隔离的、退缩的呢,还是在某一个特殊事件发生以后有了变化。如果孩子从原来还健康的、正常的适应状态突然变成退缩的状态,那我们要更进一步地去了解孩子,看他有没有经受过一些比较大的创伤或者挫折,这个时候就需要更专业的介入和支持
总结一下,这本书的核心告诉我们,要培养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前提还是要在父母身上下功夫,让父母的安全感得到提升以后,我们说的那些工具后面才会管用,否则的话,父母就只剩下大喊大叫。
“很多的‘必须’并非真的必须,很多的‘不安’其实只是源于父母内心的不安。父母要做的,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陪伴他们,而不是代替。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力量去面对人生。”
第一个问题:“单亲家庭怎么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不要给自己贴上单亲家庭的标签。因为在这个标签下面含着很多过往的误解或者片面的理解,大家总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要先把这个标签拿掉,我们会看到现在的家庭模式很多样,单亲家庭只是其中一种。现实层面上,如果我们不能跟另外一方(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取得有频率的联系的话,作为母亲或者父亲,我们就应该跟孩子直面这个问题:我们家庭关系比较简单,就是父亲跟你或者母亲跟你。
另外一方面,如果孩子有双亲的需要,我们可以从哪里获得?比如说女孩子,假如她跟着父亲成长,在单亲的状态下,她跟妈妈完全失去了联结,父亲是不是可以给她更多支持?反过来讲,即使夫妻离异了,他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角色如果还能够正常维持,父母之间可以有一个约定:多长时间见孩子一面。他们跟孩子在家庭层面有互动,这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因为过往对单亲家庭的描述,会给家长(尤其是妈妈们)带来一些心理负担,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换一个描述的方式。
问题:“适当地惩戒孩子,会不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这个惩戒的力度应该怎么把握?”
特别好的问题。因为我跟其他学者专家讨论的时候,我们会有不同的想法。他们有的人会认为“打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有敬畏心”,那我说“打孩子可能只有畏没有敬”,因为他会觉得他的生命可以随意地被他人侵犯。可是我们又要适当地惩戒,那我可以借鉴我外公他们那一代的传统。我爸爸妈妈有时候会开玩笑,他们会拿古老的戒尺,说:“来,手伸出来打一下。”如果父母觉得必须要给到孩子外部的警告和惩戒了,我的建议是有一个象征性的物品,表示“家有家规”。家里有一把类似的戒尺,大家在平和的状态下约定好规矩,要求谁都要遵守,而不是仅仅来约束孩子。
有一次我带爸爸妈妈去四川名城阆中古城玩,他们正好看到那个地方的文化摊上有戒尺,妈妈就拿起来跟爸爸开玩笑说:“来,先生要打你了。”爸爸开始是伸出右手,后来他又把左手伸出来,说:“先生你打错了,不能打右手,是要打左手的。”我没有原来的老私塾的经验,但从爸爸这个表达里,我就得到一个启发:原来的私塾先生即使惩戒孩子,他都不会以伤害孩子为目的,不会让你付出身体的代价,才能记住这个教训。他想到的是打左手,而不是右手,因为右手还要写字。通过这个仪式化的行为,让孩子记住这件事情是有规矩的,先生也不是随意地打你
回到这个家长的问题,“适当的惩戒”就看他具体怎么定义“惩戒”。我的建议是爸爸妈妈不要以肉体的方式去攻击孩子,就算我们需要身体上的惩戒信号,那像戒尺这种就是一个我们可以借鉴的办法。
问题:“孩子在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自己在大城市工作,一周最多回去一次。想问问多久回家一次,才不会让孩子感到孤单?短暂的回家时间里应该怎么深度陪伴,才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很用心,但是也有很多的无奈。这也是很多爸爸妈妈的挑战,他们很想做好,可是有太多现实的阻碍,不得不变成了“周末爸妈”,甚至有的是“周末夫妻”。如果实在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思考不同的做法。假如说孩子是0~3岁,那父母至少每天要有一次视频通话的时间,这时候跟孩子的互动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进入小学阶段了,即使爸爸妈妈没有办法回到身边,但当孩子面对一些具体的挑战时,爸爸妈妈要随时给他支持。就算没回家,父母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做到。
再有一个就是孩子的特殊时期。比如说女孩子到青春期了,那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可不可以留出一段完整可以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在这个过程里面,他们给到孩子身体和心理更多的陪伴。这回答的是频率。
当然,我们最好还是能够跟孩子在一起。如果目前实在没办法克服,我们可以找一些替代方法。但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要过度自责。我们谈那么多,从来不是想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有完美的家庭”或者“有完美的教养”,人生总是会有遗憾,但我们得相信孩子。如果妈妈带着歉疚回家,这种歉疚又会让她发觉“你看我都已经歉疚了,我为了你不得不放弃我做好妈妈的愿望了,你还不听话”,这样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情绪反而会更大。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家庭,我们所能够做的事就是不断地成长。我们自己不断地成长,进而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成长性思维,他才能够更加具有安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