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现代人都应该懂点医学常识 | 黄帝内经,素问之,五篇(上)

现代人都应该懂点医学常识 | 黄帝内经,素问之,五篇(上)

作者: FanlyLee | 来源:发表于2022-03-10 17:59 被阅读0次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黄帝内经》


    该篇首先给出了阴阳的概念,论述了阴阳对整个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消亡的重要意义。进而详细地论述了阴、阳、水、火,精、气、味、形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阴阳偏盛偏衰所造成的疾病及依照阴阳学说确立的养生原则。“象”指万物之现象。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译文】黄帝说:阴阳,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因此,治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发生,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浊阴之气在上,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这是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因此疾病也有顺证和逆证的不同。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译文】在自然界,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成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雨虽从天气下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形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这些都是由于阴阳相互转化造成的。

    同样,在人体的变化中,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发散于腠理,浊阴注入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使六腑能够相安。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译文】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进入身体中的胃腑,胃能够腐熟蒸化出水谷中的清气。清气进入五脏与五脏中的精气结合,而化生人体生命的营养物质。精仰赖水谷清气的补养,形体仰赖饮食五味的补给。

    饮食经过生化生成精,精气化后来充养形体。饮食不节,也能伤害形体,气偏盛,也能损伤精。精血充足,又能够化而为气,气也能被五味太过所伤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译文】味属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阳,所以趋向上窍。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气薄的能向外发泄邪气,气厚的能助阳发热。

    亢阳能使元气衰弱,微阳能使元气旺盛。因为亢阳会侵蚀元气,而元气有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属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译文】阴气偏盛,阳气就会受病;阳气偏盛,阴气也会受病。阳气偏盛会生热,阴气偏盛会生寒。寒到极点,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会损伤人的形体,热邪会损伤人的真气。真气受伤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会发生肿胀。

    凡是先疼后肿的,是因为真气先伤而影响到形体;先肿后痛的,则是形体先伤而影响真气。风邪太过,就会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肌肉就会发生红肿;燥邪太过,津液就会干涸;寒邪太过,就会发生浮肿;湿邪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译文】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过喜过怒可以伤气,寒暑外侵,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如果逆气上冲,血脉阻塞,也会神气浮越,离形体而去。

    因此,不节制喜怒,不调适寒暑,生命就不会稳固。

    阴气过盛会转化为阳,阳气过盛也会转变为阴。所以说,冬天感受寒气过多,到了春天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风气过多,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感受暑气过多,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湿气过多,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古代圣人,谈论人体的形态,排列辨别脏腑的阴阳;联系会通四方上下六合,来审察十二经脉阴阳六合的起止循行与络属关系;气穴各有它所发的部位和名称;连属于骨骼的“谿谷”,都有它们的起止点;皮部浮络的属阴属阳,为顺为逆,也各有调理;四时阴阳变化,有一定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真是这样吗?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酸味能养肝,肝血又能养筋,筋又能养心。

    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是在天为六气里的风,在地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中为筋,在五脏中为肝,在五色中为苍,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握,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

    怒能够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能够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又能够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译文】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能生血,血能养脾。

    心气上通于舌。此时阴阳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热,在地为五行中的火,在人体中为血脉,在五脏中为心,在五色中为赤,在五音中为徵,在五声中为笑,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忧,在七窍中为舌,在五味中为苦,在情志中为喜。

    过喜能伤心,但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但寒气可以抑制热;苦味能伤气,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译文】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可滋养脾气,脾气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健壮能使肺气充实。

    脾气通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中的土,在人体中为肌肉,在五脏中为脾,在五色中为黄,在五音中为宫,在五声中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干哕,在七窍中为口,在五味中为甘,在情志中为思。

    思虑可以伤脾,但怒可以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过食甘味能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译文】西方属秋,天气劲急而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够直通肺气,肺气能够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生肾水。

    肺气通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燥,在地为五行中的金,在人体中为皮毛,在五脏中为肺,在五色中为白,在五音中为商,在五声中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咳,在七窍中为鼻,在五味中为辛,在情志中为忧。

    忧能伤肺,但喜可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THE END-

    L小姐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代人都应该懂点医学常识 | 黄帝内经,素问之,五篇(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fq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