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巍巍太行山,华北的脊梁...
平型关,一个满载正气,国人雪耻的地方,钟灵姝秀,人杰地灵...
一位大山娇子,号曰“山里人”,字老墨,斋号“三山草盧”堂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样充满禅韵史积的介绍背后,便是盛名久远的范之博老师。
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他的名字,发现求他书画墨宝的人“虎视眈眈、倾慕如渴”,等待着他的“出山指点”。可他足够低调,只是活跃于小范围的爱好者社群,将外界的繁华看淡,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并怡然自得。
人生足够多彩,才能厚积薄发
单单看范之博老师的影像照片,会产生一种“不好惹”的印象,然而,这样的修饰在见了面之后便不攻自破。这才知道,范老师身上那种“端着”的洒脱气质,很可能是源于从小热爱热衷诗酒茶、醉心书画艺术、一直置于研究学识的严谨。即使你小心翼翼地猜测,窥不见大师的一点心思。
范之博老师是山西人,这里是自古名人辈出之地,十三太保李存孝、满门忠烈杨家将、门神尉迟恭、女皇武则天...,左手一指是吕梁,右手一指是太行的风水宝地,和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并列在一起,“范之博”这三个字仍然是无法忽略、夺人眼球的存在。
茶道书法双管齐下,体味禅味人生
铺开范之博老师的作品,潇洒流畅,古韵拙厚,笔力苍劲,自成风格,笔墨之间挥洒自如,真如古龙笔下的武功描写,一招一式之间,赢的是心思,败的也是心思。不过,字还不仅仅是字,我无法猜想这水墨勾连中的秘诀与神奇,只敢一看再一看,一思再思。
范之博老师的作品是看不尽的,这并不是指范老师写的多,而是说写的好。即使是简单的几个字,都能品味很久。纵横笔墨,自成风格,一眼,便能看上万年一般,爱不释手。
练书法的人都知道,写字如同刻心,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没有静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的决心,是难以成大器的。且书法家往往大器晚成,但是,范之博说,他是真的喜欢,从少年时便喜欢,一专注,便专心了一生。
他进入中学就反复临帖,研磨篆、楷、行、草、简等古代碑帖,上追春秋秦汉,下达魏晋隋唐,唯不涉宋元明清,寒冬酷暑,不曾喊过累,他说自己是幸运的,多少淹没在书法行业中的人一生岌岌无名,只留下一些字墨。深怀感恩之心,也因此对世间的事有选择性地在乎,或者不在乎。
不为功名利禄,却功名利禄纷至沓来。他是深圳聚贤竹苑书画协会会长,是深圳始代古董协会的理事长……如果他愿意,我想,荣耀太多,数之不尽,可他的眼光在别处。
醉心公益事业,养一颗“玲珑心”
书法获奖不是他意愿,那只是青葱年少过往的激情。
“做明师,而不做名师”这才是范之博老师的内在追求...
多少人为了求得他的墨宝,苦苦等待。功成名就后,范之博将闲暇时间放到了书法教育一线,参与书法课公益讲座,将自己的爱作当作公益拍卖,将收获的社会公益款全部捐赠给社会……他因此而雀跃,仿佛公益,贡献,才是他练习书法的原因,这些东西能够告慰他数十年的辛苦坚持,数十年的寂寞忍耐。
散尽千金,为推动社会作出沧海一粟的努力,转身之后,加诸在他身上的荣誉已经变了。他是“走近书法”全国公益课创始人课程研发及主讲导师,也是2015年于深圳北站启动的“联动中国”公益活动发起人……
如果说这两重身份的变化,第一是年少的选择,第二是良心的作用,那么,第三次,范之博老师对这个时代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又破茧成蝶,践行“不做名师,做明师”的人生智慧。由他完成的作品很多,广泛用于茶品牌包装,在香港、台湾、大陆、美国,很多企业家都精心珍藏了范之博老师的作品。
可是范之博老师自己珍藏的又是什么呢?他有名言“万丈红尘三盅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范君不可一日无茶,由此,茶道与禅道便浑然天成。
千帆竞古,大师的名声和作品不敢揣测。禅意人生无需过多的旁白。
但是在很多人眼中:他还是那个看起来有点凶,为人却谦和、好相处、热心的公益发起人,不为俗世缠绕,只为心中所属事业钟情的范老师;他还是那个令我们好奇,又令我们感到可亲的三山草盧三无堂主,不纠结于出入红尘,只谋求一颗禅心的范老师。
那个将千秋大业尽数放进一壶茶中的范之博老师,格局太大,只济浮云沧海可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