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看好玲珑女性社区
首先科普一下:玲珑是一个雅痞女青年精致生活社区,意在为大学毕业还未结婚的的一二线女生提供精致生活。创始人于困困,13年媒体经验,之前在纽约时报中文网工作。
一、我的初感受の玲珑
一开始是因为偶然打开玲珑app,发现有点冷清,首页推荐位置,都只有几十个评论和收藏,往下一翻,数据也有点寒碜。我又折回到“玲珑”的公众号上,看了近一个月的文章,选题,阅读,点赞,评论,以及菜单栏的分类,简单的几个数据下来,发现真。艰。难。而且变现之心急切,很伤用户体验。想想去年看到困困出来创业,拿到融资一片叫好的消息,有些感慨。
几个主观感受:
1、文章分类多,不专注。五大类:“谈谈时尚、贴贴花黄、动动刀叉、聊聊风月、发发矫情”,看似涵盖了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但是分类边界不明晰,而且类别之间的分裂感很强,不容易建立用户粘性,品牌感知力不强。
2、变现之急切。头条文章都经常出现大幅的商品加二维码,扫码购买的呈现形式,很伤用户体验,而且也可以看到,粉丝也并不买单,评论很少。
3、心灵情感类话题颇受欢迎,用户评论多。说明用户的忠诚度是挺高的,需求也是有的,只是没有被持续满足。
比如:《出轨为什么会带来快感》、《焦虑、迷茫、压抑?你绕不过去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为什么越亲密的人、越会伤害你》这类文章阅读和评论数都相对较高。文章的写法和公众号“knowyourself”很相似,从一个大家熟悉的场景切入,阐释这种状况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行一定的科普,最后再给出适当建议和互动契机。
为什么第一条不坚持用户喜欢的呢?我很纳闷。很多人都在说,我要做垂直人群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和精神。但是很难想象,今天看你的美食,明天看你的服装,后天看你的情感,除非内容有超强的个性标签,每次都能带来新鲜的体验,不然还是更常规更能聚集到一批粘性高的粉丝。这也是以后能成为你用户,甚至客户,为你买单的人群。
所谓常规,就是找到自己做内容的调性和习惯。就跟餐馆做菜一样,要保持品质感的一致性,不能今天来舌尖尖叫,明天来眉头紧锁,这样会增大用户的选择风险和心理不确定感,在有其他选择时,就很容易流失掉。
人的本性是喜欢熟悉感安全感的,内容也一样。我觉得做得不错,还能一直保持相应”口感“的账号有“连岳”、“石榴婆报告”、"新世相"、”毒舌电影“。不仅是排版、配图,还是语言风格,内容选择,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个规律是时间积淀出来的独特性。
总之一圈看下来,就是做社区难。互动性和主动生产性都没有一定的机制被激励出来。想像豆瓣和知乎做社区,一开始是有很多KOL带领起来的,慢慢养起来了。现在但凡有点才华的KOL都去自己独立门户了,一个公众号一个微博,再拍拍视频做做直播,做一个美食自媒体是一个很低门槛的事。
所以,小众的依赖KOL活跃的社区越来越难存活,but 网红却突然多了起来。我觉得以后会越来越两极分化,平台或社区是越大越有势能,KOL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分,然后聚集到不同的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势能,成为特定细分方向的网红。
再看一圈下来,就是做社区变现更难。豆瓣、知乎的变现困境足以说明背后的难点。但是通过内容变现呢?前提是你的内容有足够的差异性,稀缺性,而且,你所属的行业离钱近。比如汽车、母婴、金融等。其他情感类、搞笑类的内容创业,做做在线课程可能算是一种方式。更多的就只能是做到头部,靠流量转广告来挣钱了。
二、假如我要内容创业,玲珑对我的启示有哪些?
1、能不做app就不做app,更不要轻易碰社区。为什么?如果你的基因就是做内容的,又没有找到一个足够牛逼的技术合伙人,做了app首先会耗费掉你的时间和资金,管理成本也会增加,而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花费太多的时间,错失的机会窗口是不可弥补的。
另外,微信微博直播等大平台会稀释掉用户大部分时间,小众的社区很难运转起来。公众号加上服务号,以及在此基础上做些技术开发,如果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可以果断放弃app。
2、内容即产品,产品需要有品牌调性。你写的是公众号,做出来的是一个产品,需要有匠人心态去做产品。就像李翔说的,每天的工作就是打磨好一篇文章,从信息筛选到语感的锤炼,都是需要花功夫的地方。公众号的内容选择,组织,包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个细节都需要考虑到。快速模仿和迭代也是一个好方法。比如学学”一个人听“的自成一统。
3、做和你自己的性情、生活方式一致的内容方向。最近看到困困在《创业分子》的一个节目,里面说她自己,早就不是玲珑的用户了,自从创业后就离那种生活越来越远。我听到心里一惊。只有自己浸入到那种生活,才能感知到用户的需求,不然只会越走越远。当然,年龄在这里也许成了一个障碍。去年一年形式变化也大,一方面KOL不好找,另一方面,同类型的公众号也不断涌出,竞争越来越激烈。
3、和做内容并行重要的,是运营。运营你的用户,了解TA的需求,满足TA,并且超预期满足,这样才会不断的增加用户的活性。运营是个苦活,也是技术活,创意活,需要动手动脑子。
4、提前想想你的商业模式。很多人创业,还是很”互联网思维“——我只要积累到足够的用户,先免费做,囤积到一定点,商业模式自然就会出现(大姨吗最近融资失败,数据造假事件也值得放在这里反思下)。其实不然,流量和点击量越来越不值钱,转化率才是关键,为你买单才是真爱。目前主流的模式有:广告、电商、培训、直接付费、活动、社群会员等。如果人群足够精准和细分,都会比较方便积累有价值的用户。
5、单打独斗还是团队化运作,这是一个问题。理想的状态是有一个工作室,然后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做一件小而美的事。如果想要做得更大,可能需要考量的会更多。人才培养和管理都是首先需要考虑的。
三、内容创业是一个小生意,但可以小而美
魏武挥说,内容创业,他比较看好从生意到内容,而不是从内容到生意。这句话很值得推敲。从生意到内容,是你本来要卖货,卖培训,但是需要一个内容的入口,于是从需求出发,很自然的向目标靠近。另外一种,从内容到生意,会是一个比较低门槛,也是高死亡率的事情。你得想清楚,你是谁,谁是你的同类,如何带领同类一起玩。
在整个资本都在说过冬的时候,内容创业投融资却异常火爆,不断有人说”内容创业者的黄金时代来了“。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基础设施完善,技术进步,让内容创业的门槛变得很低。
其次,人口升级带来消费升级。90后都快30岁的时候,他们的消费观念和习惯也会大大改变,妈妈辈喜欢的东西肯定不是女儿辈愿意买单的。一轮新的消费品牌,不管是物质类,还是精神类都会冒出来。
然后,流量的迁移和分散。以往的人群从电视、电脑迁移到手机端等不同的个性化产品中,流量去中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没有人能垄断你,你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生根发芽。
最后,大巨头与小网红,小而美成为趋势。平台的机会留给个人的几乎可以不计,但是具有人格属性的个人品牌却可以脱颖而出。知识,这个个人,是需要一个小团队来精心打造,而不是凭空捏造的。
PS: 今天有点碎碎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