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有时间再来看你吧……”
那天,
他,走到门口,
这是他的最后一句话,
是他的初恋、异地恋的结局。
在那一次次地被挑剔后,
他,再也没有恋爱。
当我听见门关上的声音,先是一阵快慰——这个傻子终于走了,我不用再生气了,但几分钟之后,那种快慰感没了,我不知道如何控制住我的眼泪,我更不知道,我为什么会为他,有此刻泪。他走进我的生活,从我们第一次见面开始一共400天。按照他的计算方式,到刚才那一瞬间,应该是89734分钟,由于是异地,他总习惯于把时间计算到分。不知道我此刻对他的愤怒去了哪,因为此刻出现在我眼前的,却是在那89734分钟里,和他一起走过的点点瞬间。我想,此刻的他,应该还会回头望望这间他来过无数回的汽修厂,望望这条与他居住的那座城、那条街有着相同街名的公园南路,又或许,此刻的他,已经坐上去往火车站的出租车……
我明白着他,在这89734分钟里为我付出了多少;明白着他,为这段异地恋和家人闹着的别扭;明白着从不破坏规矩的他,因为这段异地恋,破坏了多少单位的、家庭的他所信奉的规矩;明白着节俭到对自己苛刻的程度的他,为我花掉了多少他工作以来积攒下来的为数不多积蓄……忽然在想,他还会哭吗?因为他,为这一切,付出得太多太多。但也或许,他不会。因为我知道,他有各种方法控制甚至压抑自己的感受,以至于我想和他吵一架都吵不起来,因为他曾经说过,他害怕吵架,所以,每当我发脾气时,他总是躲避或者从我眼前消失,只有一次因为我生病误会他,他发过脾气,让我意外的是,这个傻子发脾气的样子也挺可怕的。我知道,他的心里藏着一个被吓坏了的、被绑架太久了的孩子,而我呢?我也知道,我对他的愤怒里,藏着我的愧疚和那份急于求成的欲望。忽然,我不知道,是我推开了他,还是,他,放弃了我。又或许,是我们都累了;也或许,那声关门声也在宣告,我和他,注定是两个世界的平行线。
时间验证了我对他的猜测,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故事的结局。身边的领导依然在奉劝他异地恋的不合时宜,家人依然为这段异地恋难以安宁,唯有他知道,他们结束了。
那段时间,他爬遍了那座城周围的山,任凭山顶的每一片绿,浸透他压抑的心情。很多时候更加安静的他,只愿意一个人待着,经历过一场灾难,也再经不起太多的触碰与嘈杂。我看着他每天用工作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每天准备着各种各样让他走投无路的考试,时不时地应付着身边人善意的关于工作、生活、爱情的种种教育,偶尔来几个傻逼给他来一个攻击或者被动攻击……
我不知道他如何给自己一个出口,让自己排解积累起来的种种不快,还是直接把自己变成一块钢板,把自己变得百毒不侵,同时也把爱拒之门外。我只知道他依然是一个书呆子,不停用书籍和试卷把自己的业余生活填满,偶尔去参加一下Z主持的家庭教育沙龙,偶尔去体验一下Z主讲的团体心理咨询课。我只知道,在那段孤独的时光中,他,没有流泪。
一场小冲突让一个九〇后小编走进了他的2016。
某特教学校来博物馆参观,由于做微信平台的九〇后小编要讲解,于是他负责照相,由于他一直存在的那份焦虑,那天拍完的照片全是虚的。当晚,小编在做微信平台时,把拍虚的照片加了一句讽刺意味的话语发在了朋友圈。心情极差的他便在朋友圈和她开了战。
按照他自己的惯例,或许他不会再与那个小编有半点联系,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和解了。因为那个逗比小编,让他找不到半点再生她气的理由。他依然继续着他安静的生活,偶尔他们聊聊天,他也为时不时出现在他办公桌上的零食、水果所感动。也如他在那个逗比小编辞职那天的QQ心情里说的:
“【10385】很少为谁单独写一条心情,今天破个例吧,把这条心情送给你。你我或许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吧,我在别人眼里或许有些难以接触、有点格格不入,但不知为什么,却能和你沆瀣一气,或许也源于你的大度和包容。从最初偶尔瞎聊,到之后时不时出现在我办公桌上的水果,再到偶尔一起出去吃中午饭,默默地看在眼里,悄悄地安放于心。郭德纲说:“我记住了。”你懂的。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教会我们许多,谢谢你,让我看到了那份透明的简单和朴实,以及那九〇后独有的、充满后现代主义的时尚与勇敢、快乐与坚持(晕,怎么感觉自己老了)。你要走了,对你说几点吧(额,职业病犯了,又开始写公文了):①以后别再抢着付钱了,好吗?这点你我一样,或许在你愿意的时候,你一定会相信,很多人对你的好都是真诚的。②谢谢你,给予我的信任。③勉励一句,走到哪都别忘了学习呀,别说我土,别说学得多没用。至少,我用我学过的东西处理了分手留给我的痛、公考一次次失败留给我的伤。真正留在心里的,才是别人偷不走、抄不去、甩他十条街他还傻笑、嫉妒也干着急没用的。相信你,比我强,加油!拿你当朋友,能帮到你的吱一声,无聊的时候常联系。预祝新工作顺利,信你前程似锦!”
在他们的友谊中,他看到了一段关系的本来面目——那种不远不近的距离、那种没有绑架的安稳。也许,这,才是他真正珍视的。他依然完成着她临走前留下的小任务,他也因此得到了两个好朋友。
六月于他而言总是紧张和忙碌的,他总在那个时候参加着各种各样的招聘考试,他在那样的考试中恐惧,在那样的考试中迷茫,也在那样的考试中不知所措。那年,他参加了考试培训班,然而面对1:139的比例,他哑然了。只记得他考了25名,只记得成绩公布的那天下午,他办公室单曲循环的《那些年》和他泪眼朦胧的眼神。终于,他哭了,我不知道他因为那份或者那几份坚持或者固执,积累了多少愤怒、无助、沮丧和不安。
但我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学霸,在他每次的不愉快中,他依然学着他喜欢的东西,读着他喜欢的书。他迷上各种微课和网络课,有的也着实让他受益不少,比如思维导图、快速阅读等等,也让他用在了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他也因此与 HMI 美式催眠结缘,有了他生命中又一段催眠学习之旅:
起初,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报名参加了催眠网络课,其中讲述的与之前学习完全不同的催眠技术着实让他着迷,经过几轮网络复训,托Y的福,他认识了M,也有了一次弥足珍贵的实践机会。2016年10月22日,他跟着M去了她的单位。认识M之初,她给他一种压抑和迟疑的感觉,在给M催眠的25分钟里,他把学到的技术全部尝试了一遍,当他看到M一点一点地产生各种催眠反应时,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在学什么。当把M唤醒后,问到她感觉过了多长时间时,她回答十多分钟的那一刻,他知道他成功了。他不知道那次催眠能帮到M多少,但他知道,他或许,教会了M自我催眠。2017年1月1日到4日,他去了北京,彻底完成他的催眠之旅。在团体体验和与同伴的相互练习中,他感受和体验着他自己的焦虑,也在一次次的实践和体验中,运用着他新学到学习方法,竖立着他关于这门学科的自信。比如他在“时间线”的练习中,看见的他自己时,几近决堤的泪水;比如他在给同伴处理恐惧时,同伴嘴角的笑容;再比如他在“三步借力”中,感受到的力量与自信……
这次尝试,让他接触到了太多优秀的同伴,让他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被检验,让他在那种环境和氛围中被平等的对待,让他在与不同人的接触中不断的看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让他的那份自卑与不安在与不同人的接触中不断的消散,让他在离开前,依依不舍并不断对自己说:“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原来我,也可以这样”,因为在那里,他相信,一切都是真实的,那里没有客套,更没有出于怜悯的照顾。他的故事里有导师L,他的练习伙伴、一位很厉害的工程师R,有他们的饭友W,还有拉他入伙学习的S,以及他与S和M三人之间的那段小插曲。
人总会在不断地丧失和错过中成长,丧失和错过是双方的,丧失和错过也是永恒的,区别在于错过的双方看中多少,丧失的双方却无能为力。
2016年8月26日的那个早上,因为手机出了问题闹铃没有响,他错过了妹妹出嫁前的堵门,当他赶到现场,当他看到母亲试图拨开姥姥拉着他、试图安慰他的手时,他知道,他不该有这样的安慰。我知道,或许当时表面平静的他,又体会着那种他习以为常的绝望。那天在新房,他只默默地帮妹妹关着她来不及关的灯和空调,扔着他们来不及扔的杂物,他只希望,她别怪他。那天,他一个人走在最后,上了车队的最后一辆车,除了司机,没人知道车上的他早已泣不成声。
他依然记得10月22日那个让他有些兴奋,更多是哀伤的早上。兴奋源于他第一次催眠实践的成功,哀伤源于他丧失了一位几天前还联系过的故友,那种丧失,是生命的丧失:
“早晨到单位证实了噩耗,挂电话的那个瞬间,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藻去安慰去言表。H兄,自2012年我来这里工作直至你辞职,和你一起共事三年,看着你从一个傻大妞变成一个妻子,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你那份有点缺心眼的笑和那颗善良大气的心。从偶尔读书烦了上楼与你、保洁员、保安们打趣聊天,到下班一起约了吃饭唱歌,再到后来生活中的电话聊天、排忧解难,感谢认识了你,感谢你的信任。虽说同事是同事,朋友是朋友,但我知道一些人只适合做同事,一些人既适合做同事也适合当朋友,至少在我眼中,你是后者。虽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或许你选择了这种方式也留给我了一份突然间的惘然若失,又或许,也是因为那个世界真的没有病痛吧。
把这些文字送给你,也留给我,让我永远记住那个阴郁的日子和那个黯然的瞬间。
以此悼念一个本应风华正茂、绚丽多彩的生命——29岁、初为人母的H兄,愿你一路走好。”
他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待了很久,不停地翻着H的朋友圈,看着前几天的聊天记录,他回忆着几天前初为人母的她和他通电话时的那份喜悦,真不敢相信,早晨电话那头的那个和他年龄相同的男人,告诉他的那句话是真的。看着得知消息后众人沮丧的眼神,他不知能做什么,因为这里有一个缺位,因为在这里,他,也同样渺小,或许,他也只是别人眼中的傻逼和累赘。
很多时候他想不明白,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被希望拥有的和他能拥有的,很多时候他更不知道什么样的他才配算长大,才配优秀,才配获得一点简单的尊重。有人把他上班去得早的原因归结为他家离得近,有人把任何不合理的事情都事无巨细的合理化,但我只知道那天,他真的怒了:2016年12月22日,Y与对象闹别扭分手了,便约了他和其他两个朋友一起出去散心。席间其中的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照片里只有当天的菜品和他的一只手,除了他,其他三个都是女生。第二天清早来到单位,刚走到大门口,当班的保安便对他说:“听说你昨天晚上约了三个女生……”。听着话锋不对,也比较纳闷,因为他不应该也不可能知道,他便不动声色地问他,你怎么知道,起初他说是我在朋友圈发的,他便掏出手机让他找,他见瞒不住了,便说是他同办公室的A说的。他和去办公室签到的X一起进了办公室,并指桑骂槐地骂了A。A听懂了其中的含义,便怒气冲冲地问他在骂谁,他本来想干脆不理他,怎奈他不依不饶地问:“我说错了吗?不是你在朋友圈发的吗?”他质问到:“我在朋友圈发什么了?即使我下班和谁出去,出去干什么也没必要和您汇报一下吧,更何况我哪都没去呢?!你干过什么我不想说,你自己清楚就行了!”这是他在这里工作的四年中,第一次发火。回望在这个单位工作的四年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活没少干,以至于边界不清,不管是自己该干的或者不该干的,只要是领导交代的,或者是同事干不了去找领导,又被领导推过来的,似乎都没有拒绝过。他不求谁给他多高的报酬、多少特权、多少优惠,只希望能够让他简简单单地、安安静静地做点他自己想做的事,学点他喜欢的东西。然而,让他更多感受到的却是那种出力不讨好的、有伤自尊的屈辱。我不想再接着往下分析事件中,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我只知道他将这一切都写进了他的某次心理学作业里,在他那次遇见咨询师和那十几个小伙伴时,咨询师给了他更多的成长和方向……
那天,有人问他:“你是不是承担得太多了?”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转眼间,又是一岁,每个人的心里也都有一首《成都》。电脑前的他,把刚刚走过的一年沉淀在上面的文字间,我知道,他在不断成长,我也知道,他会有更多不一样的看见。
祝他,生日快乐!
Xiao Qiao
April.9.20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