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文章《对形式主义的再批判》,刚发表就被锁定了,申诉文章解锁并询问被锁定理由。回应:文章解锁被驳回。理由:暂无理由。如此之任性,你能奈他能几何?!
今天,咱们换过话题,专谈《知止的境界》。从个人修为层面聊点“知止”对个人、对社会的益处,也可以理解为境界,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
知止:意思是指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也指懂得适而可止,知足。知止,即知进退。当行时则行,当止时即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圣贤对“知止”都有良言警句,一一告诫后人谨言慎行。
《大学》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为:先要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才有确定的志向。有确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心静。心静然后才能安稳,安稳然后才能思虑,思虑然后才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终止,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于道了。
《周易·系辞下》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意思是:一个人德行浅薄却占据高位,智慧有限却要自作聪明地谋划大事, 能力有限却要不自量力地承担重任。
老子语:“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意即:知道了规则,就清楚了行动范围,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绝对不能做,有所为,有所不为,就不会有危险。
曾国藩曾说:“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汉朝著名谋士张良就是“知止”一典范。张良自辅佐刘邦入主关中后,便称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稳固,张良更是遵循其行止有度的处事原则,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位置。因而在汉初刘邦铲除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得以保全自身,避免了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
“不知止”而忘记使命的例子今天也不少。近些年来政界商界曾叱咤风云的人,因“不知止”忘记了初心,争权夺利,逐酒征歌,贪赃枉法,如今或锒铛入狱,或潜逃惶惶不可终日,或身败名裂……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认清自己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并且时刻警醒自己,行事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法律,道德是有底线的;自由不是绝对的;理性和感性是有区别的。身为社会的一员,切不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时刻明白: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要干什么?!这就是知止的最好的表现。
网友评论